第138节(3/3)
事情说办就办,沈从云让人叫来欧阳全,由他了监督负责这一事情。沈从云则找溜回上海,找郑观应商谈具体的该如何迁移军工厂的事情。
郑观应在迁移厂房的事情上,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首先指出上海有沪局在前,迁移越南的军工厂有重复建设之嫌,其次从保密角度来说,在越南明显要比在国内更方便保密。再者,越南有铜而江苏没有,从生产成本上来考虑,当然之在越南办厂更合算。
沈从云是从日后甲午战争这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一旦开战要从越南运军火到国内,这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可这个理由又不好跟郑观应去说,考虑到资金紧张以及设备淘汰的问题,沈从云只好放弃迁移的计划,只是电令在越南的詹天佑,集中一切力量,必须在两年以内,生产出足够的军火来,要能支持十万大军打一年仗的军火储备。没能说动郑观应搬迁军工厂,沈从云只好提出多盖仓库,在国内囤积军火。这一点郑观应没有再唱反调。
(注:呵呵,关于迁移军工厂的事情,确实欠考虑了,大家提醒的及时,改之。)
增练新军,囤积军火,为军队的医疗保障开办医学院,沈从云一切都为了甲午。
就在沈从云厉兵秣马的同时,日本为侵略和中国开战的开战准备,也到了最后的时刻。
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后,日本参谋本部就已经开始制定对中国作战的方案,举全国之力,加快了对中国作战的军事准备的脚步。1890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30,1892年,剧增至41。
19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陆军平时的编制为三万一千余人,战时编制为四万六千余人。海军只有十七艘舰船(大部分为木制),总排水量为一万三千八百顿。经大力扩充,至甲午开战之前,日本按新的战时编制进行动员,陆军为七个师团(含近卫军师团),加上屯田兵团和对马警备队等,总兵力可达22万余人。海军经过扩充,拥有军舰三十一艘,鱼雷艇二十四只,加上死艘代用军舰(武装商船),总吨位达到七万两千六百余吨。
改制后的日本军团便成为:两个步兵旅团(每旅团两个步兵连队联队,每联队三个大队,每大队辖四个中队)、一个骑兵大队(辖三个中队)、一个炮兵联队(辖两个野炮大队,一个山炮大队,每大队辖两个中队)、一个工兵大队(辖两个中队)、一个辎重兵大队(辖两个中队)。七个师团总计将佐一下十二万三千余人、马三万八千余匹、野炮一百六十八门,山炮七十二门。
军械方面,1880年陆军中佐对“施捏德”、“李·恩飞”等后膛枪进行了改进,制成“村田十三年式”单发步枪,后又改进为“村田十八年式”,1889年,随着无烟火药的出现,“村田二十二年式”连发枪诞生。由于国力问题,日本到甲午战争爆发,也只有近卫师团和第四师团装备了连发枪,其他部队装备的还都是单发步枪。
日本海军为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