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13节

第13节(1/2)

目录

军自己支配,其中约70%为军士月粮半饷等,其余30%为军官俸禄。

军户发给的月粮中,不拘口数多少,马军给米2石,步军总旗1石5斗,小旗1石2斗,军士1石。不过这里还有区别,如守城的军士月粮如数发给,屯田者半数发给。民匠充军者8斗,牧马千户所1石,民丁编军操练者1石。削籍充军者家4口以上给1石,3口以下给6斗,无家口者4斗。至于月盐,军士有家口者每月给2斤,无家口者1斤。

明初屯田取得良好的效果,军队基本可以自给。只是到明中叶后,特别是宣德以后,军屯制度已开始遭到破坏,致使军田抛荒,明政府不得不减征屯粮。明初,延绥、甘肃、宁夏、宣府、大同五镇原饷额中屯粮154万石,到嘉靖初年屯粮已下降到57万石,下降53%。

到了嘉靖后期,所征屯粮越来越有限,政府不得不免军田粮食归仓,另外设法筹饷。特别是小冰河时期后,各军镇卫所的军粮更是多仰仗国库拨给。

五寨堡千户所定额旗军1120名,合军士及军官,原有屯田六万多亩,园七十二亩,坐落在五寨堡所附近,很大部分,是位于这清涟河一带。

按军屯制规定,五寨堡军户屯田每亩约需上缴屯粮二斗强。这样一来,五寨堡年屯粮总收入约在一万二千多斗,按1斗20斤算,约合后世的24万斤,120吨。

不过这都是明初期的事了,明中叶后,五寨堡大部分靠近水源可以灌溉的部分,已经被千户黄思豪及五寨堡的一些军官们所占有,大部分军户都成了军官们的佃户,加上这些年旱寒灾不断,这五寨堡的产粮是一年不如一年。

特别是近几年来,大旱大寒的,整个五寨堡的每年产粮更不过数万斤,还大部分是军官们的田地所出。这和五寨堡整个千户所每年需求百万斤粮食相差太远,更不要说这军镇卫所的人口繁衍也不是明初所可以比的。

屯粮不足,月粮只得仰仗上面拨给,不过按例都是层层上下克扣,月粮到了五寨堡普通军士手上,余者不过三分之一,每个军士家中都是有妻小子女数口,这微薄的月粮如何糊口?怪不得整个五寨堡看起来就象一个乞丐窝。

第10章看田庄唱情歌

这清涟河两边地势从低到高,放眼望去,顺着河两岸,参差不齐地分布着一些田地。清涟河水一直往西北方向的小河头堡,三岔堡而去,这田地就顺河在两岸边不断出现。整个五寨堡军户的屯田,就以五寨堡到小河头堡,到三岔堡这一带最为密集。

河两边有一些田庄分布在那,辐射管理周边一些田地,大部分是好田,田庄大的管理数千亩,小的数百亩,多为五寨堡的军官们所有,其中最好最大的几个田庄,多靠近河水边的,就是为黄家所有。

黄来福下了马,由江大忠等人牵着,向着河边田地而去,顾云娘还是撅着嘴跟在身旁,不过见黄来福确实是象干正事的样子,也不由有些惊奇,这想他这是转了性了?

走过一些田地,只见沟渠干涸,收完麦穗的田地上,上面裂开一道道口子,田地的表层翘着一块块惊心的硬皮,一些小雪花落在上面,转眼不见,更见凄凉。

走到河边,看着面前这个清涟河,黄来福叹了口气。五寨堡后世被称为富水县,有坐在水库上的县之称。不过显然此时这个称号要大大打折扣了。在黄来福小时候的记忆中,清涟河有百米宽,十几米深,河水也是基本和河岸齐平的,不过眼前的清涟河水量显然比以前差了一大截,露出了河岸的一大片地方。

河边倒是有些凭借人力或是畜力的龙骨水车、链斗式水车之类的引水工具,这是汉唐时就出现的灌溉工具,也曾是两岸屯田灌溉的主要力量。

不过此时河水枯萎了不少,水面离岸足有数人高。以这些水车的能力,此时也只能将水源引到河边一些较低的田地上,稍远及地势稍高的田地,就无可奈何了,只能靠一些人力或畜力远远的肩挑手背的,这又有多大作用?这还是靠近河边有水源的田地,那些不靠近水源的屯地,就更是无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