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1/2)
,属司马赵宠,因为力气大,能单手举起牙门旗,被赵宠看中。但没说有没有升官,就算升官也有限,因为赵宠自己不过是个军司马,军司马是个小军官,领一部,四百人。
后来张邈的这支部队归了曹操,属夏侯惇,这时候典韦的机会来了,“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当上小官了。紧接着在濮阳之战中,他大发神威,作为“陷阵”也就是敢死队、炮灰队的小头目,带着数十人,重衣两铠,不带盾牌,只用长矛撩戟,在厮杀正酣的阵前大败敌军,“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因此曹操击败了善战无前的吕布(不知道吕布有没有和典韦较量一番),总算稳住了阵脚。曹操拜他为都尉,将亲兵数百人,作了贴身保镖。后来因为屡次先登陷阵,做到了校尉,这也是他做到的最大的官,随后建安二年战死在宛城,绝命之战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这是典韦的简历,简单说来,是以力大能战一步步升迁,没有任何其他背景。他死之后,曹操拜其子典满为郎中,后来升为司马,曹丕即位后升为都尉,赐爵关内侯,其后就再也没有消息。貌似典满没有任何可以说道的事情,不象许禇的儿子许仪后来还能做带兵打仗,他只能凭着典韦的功绩混点饭吃。
许禇刚不同,一来他家有势力,能“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可想而知,不仅宗族势力很强,而且在江湖上也很有份量,为“少年”所崇拜,所以说地方豪强是没有问题的。
许禇什么时候进入曹营,这个我没找到确切的时间,因为“太祖徇淮汝”的时间不能确定,按当时许禇与汝南贼交战的情况来看,当是在建安元年二月曹操击破汝南黄巾的时候。他是“以众归太祖”,势力大,不象典韦一样光杆一个,所以待遇不一样,“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而跟着他的那些侠客,“皆以为虎士”,从这句话来看,貌似这时候已经有了虎士的称呼了,而典韦此时正是虎士的头领,官职也不过是个校尉。许褚一入营,就取得了几乎与他相齐的地位,并且因为他的手下多,实际势力也许还强于典韦,他的手下后来做到将军封侯的数十人,都尉校尉上百,这些都是典韦不能比的。
随后的建安二年的宛城之战中,许褚因为作战有功,“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我觉得这个有点玄,张绣一共才多少人,能被他斩首万计?不管怎么说,他是当了校尉了,跟典韦相齐,而正是这一战之后没几天,典韦战死了,从此虎士们全成了许禇的部下。建安九年许禇又因功赐关内侯,典韦是一生未能封侯的,这一点跟许禇不能比,那当然他如果活着,也许会有机会,但考虑到他的实力,大概会比许褚慢一些。
建安十六年,许禇因潼关之战封武卫中郎将,从此虎士们统属武卫营,也开创了宿卫亲兵号武卫的历史。后迁中坚将军,曹丕即位,迁武卫将军。明帝年间才死,虽然生卒时间不详,但考虑到他建安元年出道时已经是一方豪杰,到此又过三十多年,想来年龄应该在六十左右,甚至更大一些,算是善终。比起典韦壮年战死沙场,还死得那么委屈,结果要好看得多。
细说起来,我个人觉得,他们两个由于家庭背景和进入曹操由帐下时间的差别,大概未必能有多大的交情,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接近,都不是那种冲动和莽撞的人,大概也未必会起什么冲突,再说他们相处时间不到一年,有冲突也没有时间暴露出来。他们的身份差距很大,除了武艺之外相同的东西也不多,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更何况曹操还有个怪病,不喜手下人太过亲密,他喜欢许禇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许褚以自己是内臣,不能跟外臣随便接触,而拂了当时坐镇荆州的行征南将军曹仁的面子,曹操因此对他大加赞赏。从这一点讲,也许曹操也不一定喜欢许禇和典韦好得象哥们。
码字空闲,拉呱闲扯,以供大家一笑。
三国名刀排行榜
三国名刀排行榜
候选:
荡寇将军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
查《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周瑜虽然曾经做过南郡太守,可是他从来就没有被封过“荡寇将军”一职,东吴之中,也就只有程普、蒋钦两人曾经官拜荡寇将军,而且都是在周瑜死后。
二人之中程普倒是也做过南郡太守,那也是在周瑜死了之后,莫非是周老大如诸葛先生般有未卜先知的大神通,算出了自己的继任者的封号,故此特地打造赠送给他的上任礼物吗?
据《三国志》载,周瑜为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不知拿到此刀后的程普为作何感想?
简评:“最诡异的刀”
司马刀
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蒋钦,拜列郡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隶书。
这位“荡寇将军”是在孙策东渡(不是日本,江东是也)之后,被封的“别部司马”,孙策并授予兵权,这刀就是孙策刚平定江东的那时候打造的。
简评:“最应景的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