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节(2/2)
徐树铮脸色惨白的说道:“南氏兄弟营头,虽同为北洋六镇士兵组成,然而,北洋军已成为中国第一的强大军团,而南氏兄弟的营头却成了中国第一的软弱军团。”
段祺瑞咬牙切齿的点头,将兵有道的他,为了推卸责任,竟然不顾是他本人置南氏兄弟于死地的事实,反而责怪南氏兄弟战斗力不强。
徐树铮继续道:“第三镇主力进入李店北面地区后,开始总攻击,依次占领了山地阵地,于夜终于重新占领了被匪军夺取的李店。以后我军主力虽继续攻击,但凭险修筑的敌阵地是很难攻的。一直延续到今日早上才攻占了阵地的主要部分,越过铁路,击败残敌后继续南下。第六镇主力首先击败孝昌背后的敌人,然后进入安陆地区。今早准备开始,攻击大别山的敌阵地。直到晚上才占领一部分要点,战线呈现胶着状态。我准备再次总攻击,必将顽强的敌阵地逐次被攻破……”
这是拍给北京的袁世凯的报告,其中充满了暧昧含糊,以至于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北洋军虽然围剿李疯子困难,但毕竟一直掌握全局的主动……
第一百七十四章闺阁
天蒙蒙亮,东方明珠上海从沉睡中渐渐醒来。清晨,城市上空,雾霭沉沉,报童叫卖“号外”的铃声响彻大上海华界、租界的每个街头,行人无不惊愕。
但更令上海滩国人、洋人惊愕的,还是“号外”上那耸人听闻的内容:
“昨日在湖北省境内京汉铁路线,由武胜关至孝感路段,李想麾下的三个师团夜间突然奇袭北洋铁路兵站的驻军。李想毅然撕毁北京英国公使朱尔典电令汉口的英国领事葛福出面,于十月初十日到武昌斡旋和平,先商南北双方停战之协议。直到今日拂晓,事态突然变化,目前两军正在湖北展开激战!”
在这之后,大报纸、小报纸、洋人报纸,华人报纸不断传来现地的详细报道。其中报道最细致,爆料最猛烈,首当李想的机关报《人民日报》!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一般人得出的结论是:李帅坚决反对耻辱的和议,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李想这家伙,为迎合国民大众的心理,《人民日报》对战争的吹嘘报道往往快得令人惊奇,这次也不例外。在同盟会诸位大佬,民军诸位大帅,省议会诸位议长等,很多人尚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却早已有鼻子有限地设计好了战争结局。当李想还在战场淤血奋战的时候,他的《人民日报》早把他胜利的报道印出来了,只等油墨干了就发送。
上海滩,无论是传统茶楼,还是洋场酒吧,突然从一向的死气沉沉的安逸宁静,还有纸醉金谜的悠闲温雅当中搅动了起来。
满城的人物,不管是华人还是洋人。见面的时候儿,连洋人的拉手礼都拉的不怎么利落了,碰碰手就靠着坐下,叽叽咕咕的全是议论着这么些儿话题。
跑堂的提着紫铜茶壶,忘记了加水。肩膀儿上面搭着毛巾,嘴巴张得大大的听着茶客们的低声儿议论。掌柜的趴在柜台上面儿,算盘珠子打得踢踢他他的都不成个完整的声音。心思也完全都在那些议论声音当中。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紧张而且略微有点儿亢奋。整个茶馆空气,都似乎绷在了一起。
李想李大帅,这个前些日子因为炮轰洋人在汉口的五国联合舰队震惊天下,成为辛亥年革命风潮的明星人物,之后也很有些热血青年投奔汉口而去,也很有些人们为他的前途担心。然而辛亥风雨变化多端,英雄豪杰风起云涌,就在人们渐渐淡忘李想李大帅昔日英雄故事的时候,李想李大帅一下子又因为这件事情再次震惊天下,爆发他偶像风潮的第二春。
在上海滩法租界街巷,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一只小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一只小手里拿着一卷报纸,一路飞奔,一路撒下娇媚的喘息――这位看来才十一二岁的女学生,正是江苏宜兴名门大族蒋家闺秀蒋棠珍,是随父母来上海租界躲避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风潮。
无论实在那个时空,注定都会成为民国传奇的她,此时还是介于萝莉与少女的年龄。她有着与年龄不寻常的美丽,脸庞是椭圆的、白皙的、晶莹得好像透明的玉石。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