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1/2)
昌诸郡以进取江南。及萍乡一军先期发难,浏阳、醴陵继之。其指挥军队者皆会党渠魁,未有军事学识,故发难后虽能击败清军,而不能占据县城;且枪法虽工,而人自为战。清军则素有训练,湖广总督张之洞亦派来湖北新军步兵四大队及炮兵一中队。此即日前参预大操之新式陆军,为清国陆军中最精锐之兵。故党军终非其敌。更有会党和同盟会联盟,看似实力大涨,实与平民革命之精神抵触,此次革命军之宗旨,未免复杂不纯,是亦失败之一因也。”
不得不承认,李想点到他们痛处。
姜守旦不同意了,道:“革命军之宗旨,未免复杂不纯,不可能!我们檄告天下,并出布告晓谕民众,正是凝聚民心,统一革命宗旨。”
姜守旦说着,从袖子抽出几张文稿。
李想抖开一看,扉叶几个大字:
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
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四年,岁次丙午十月吉日……
特数鞑虏十大罪恶,昭告天下,以申挞伐!
鞑虏逞其凶残,屠杀我汉族二百余万,窃据中华,一大罪也。鞑虏以野蛮游牧之劣种,蹂躏我四千年文明之祖国,致列强不视为同等,二大罪也。鞑虏五百余万之众,不农不工,不商不贾,坐食我汉人之膏血,三大罪也。鞑虏妄自尊大,自谓天女所生,东方贵胄,不与汉人以平等之利益,防我为贼,视我为奴,四大罪也。鞑虏挟“汉人强,满人亡”之谬见,凡可以杀汉人之势,制汉人之死命者,无所不为,五大罪也。鞑虏久失威信于外人,致列国乘机侵占要区,六大罪也。鞑虏为借外人保护虏廷起见,每以汉人之权利赠给外人,且谓与其给之家奴,不若赠之邻邦,七大罪也。鞑虏政以贿成,官以金卖,致政治紊乱,民生涂炭,八大罪也。鞑虏于国中应举要政,动以无款中止,而宫中宴饮,颐和园戏曲,动费数百万金,九大罪也。鞑虏假颁立宪之文,实行中央集权之策,以削汉人之势力,冀固虏廷万世帝王之业,十大罪也。其余种种罪恶,不能尽书,特举大略,以昭天讨……
今政府已立,大汉即兴,鞑虏罪恶贯盈,天所不佑。凡我汉族,宜各尽天职,各勉尔力,以速底鞑虏之命,而赞中华民国之成功。用申大义,布告同胞,急急如律令!檄。
十大罪,搞得像隋唐英雄瓦岗举义,弄得李想哭笑不得。
“如何?”姜守旦急切的问道。他现在对李军事的建议很在意。
李想直摇头,本不想说,但想起即将上演的血流成河的画面,还是说了,“说句动摇军心的话,此事难成,你们最好取消此次行动。”
“什么!”姜守旦不敢相信的问道,“什么?”
李想盯着宋教仁,意味深长地说道:“信我的,时机未到,你们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话说出,有人要疑心是清廷密探他也管不了。
宋教仁吃惊地抬起头来,李想说得这样肯定,真是让他捉摸不定,想了想笑道:“革命未有不流血的,举义总是冒着绝大风险,这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我们不怕流血失败,即使失败,也是对中国民众的一次震撼,惊醒还在沉睡的中国民众,直到把全中国民众惊醒。”
“正是!”大厅里众人齐声附和。
这才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应有的气魄,如大海一样辽阔。
“唔。”李想若有所思地笑笑,作为那些已经超越时代局限的革命者个人,他们坚韧不屈,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历史感,百死不挠。无数的鲜血和牺牲,才造就1911武昌举义,在中国的腹心地区,革命军打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缺口,形成了对清王朝的突破性一击,进而在全国点燃了革命和dú • lì的燎原烈火,最终迫使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无量金钱武林血,这才是革命!
他所等待1911的时机,是一个流言在新军造就的偶然,也是无量金钱无量血堆积的必然。这样的历史因果,李想无力改变。
李想知道再劝无用,也不想再劝。
李想能够预言到风云将要突变,历史早已经这样写,一场劫难很快就要来临,但自己的主张又不为宋教仁、谭人风等决策者接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