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1/2)
定城下,连同上次反伏击战中歼灭叛军万余,看到一路下来,叛军成群结队的逃跑或者投降,大家一伙计,叛军主力被消灭,余下的不过叛军各地方武装,不足为虑。
更为重要的,在拉萨、日喀则川军各部驻臧军未被肃清,在外有川军以及蔡锷的滇军强大攻势之下,再加上地广人稀,叛军势必难以组织有效防御。
大家认为认为,xī • zàng地域范围太广,地广人稀,在叛军主力被消灭后,最重要的不是派出大部队进入xī • zàng,而是要在康定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保证大军后勤补给供应。
其后以康定城为大后方,一路由三师一个旅,向西北,经新龙县、甘孜县,昌都、那曲地区,进抵拉萨城下,另一路由三师师长孙兆鸾将军率领,一路向西,经过巴塘县,林芝地区,从而兵临拉萨城下,如此便可轻易解决xī • zàng叛乱。
而川军主力则没有必要全面进入xī • zàng,如此避免大军远行,前部军需压力过重。
随后川军各部分头行动,而杨兴则作为模范团一个营长,留在康定协助尹昌衡巩固后方,保证前方军需。
大军出发前,看到康定城下炮兵的威力后,孙兆鸾找到尹昌衡大都督,坚决要求调拨炮兵支援,理由是这种小钢炮携带方便,一匹战马就可以拖一门小钢炮,两匹战马就能保证前方火力攻击。更为重要的,经过这次康定城攻坚战,这种小钢炮火力还算强大,只要使用得法,对一般城墙,还是能够炸塌。
本来有心回绝,但无奈这孙师长所说的是实情,且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战,断不可以军阀的有色眼睛视之。
更何况孙兆鸾乃尹昌衡的同学,若是不同意的话,会给他们什么印象。
一咬牙,决定将最精锐的两个炮排拔给三师,参与西征。
想不到杨兴居然如此大方,孙兆鸾也够意思,当即将所部炮兵全部从各团收拢后集中使用,扩展为一个炮兵连,归师部直辖。
考虑到所调派两个排都曾经跟随杨兴操练数月,在民国时可以说是精锐,决定任命这两个排长为炮连正负连长。
在送别时,杨兴拉住一排排长张爱文,二排排长苟小波,叮嘱道:“西征乃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之战,断不可因为个人好恶而坏了国家与民族大事。从此以后,需要听从彭孙两位师长的指挥,消灭叛军,恢复国家一统。”
这两位排长都是杨兴提于军伍之间,作为炮连的骨干,经过数月努力,竟然成为威名远扬的炮连排长,从而在西征战场上发挥奇功。
想到西征路途遥远,江山阻隔,这两排精锐炮排战士都眼睛湿润,依依不舍。
特别是张爱文,拉着杨兴的手到:“老连长,大军将铭记老连长的恩德。从此以后,只要老连长有吩咐,千里相隔,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二排长苟小波相对比较沉稳,哽咽道:“老连长,通过偏沟梁子,康定城下战事不难发现,未来战争中炮兵无疑是陆战之王。小波好高兴啊,跟随老连长不到数月,竟然有一名普通革命军人提升为炮连连长。小波好恨啊,从此以后,不能在老连长这良师益友身旁,把握炮兵发展方向,在未来战争中落后人一步。”
想不到平日沉稳,少言寡语的苟小波居然有这样一番见识,须知现在是1912年,须知坦克,飞机还没有真正用在战场上,这个苟小波居然有如此见识,如果不是军命难违,杨兴差点忍不住将苟小波留在身边,大加培养。
第二十三章明正土司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下旬,经过一番休整后,川军第三师从康定出发,踏上西征的征程。
不说川军一路势如破竹,向xī • zàng、向拉萨挺进,但说杨兴被留在康定府,协助尹昌衡大都督处理后勤事务。
由于杨兴曾经向尹昌衡献计,要避免再次出现xī • zàng分裂局面,需要驻军、消灭亲和尚,铲除有分裂意图的土司势力。
现在占领了康定,那么首先需要开刀的就是明正土司甲宜斋。甲宜斋土司是康定城的土皇帝,其祖辈在顺治年间出卖汉人的利益,而被清庭封赏为土司,成为康定城的合法土皇帝,到如今已经200余年,经过数代经营,在康定城势力盘根错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