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节(1/1)
回头向东莪问道。
“是的,殿下。东莪是不会离开殿下的。”东莪强忍着喜悦的泪水说道。
就在此时不知是谁叫了一声下雪了。现场众人赶忙将目光投向了御花园。却见天空中果然飘起了点点白雪。突如其来的雪花让在场孩子们顿时就兴奋了起来。他们不顾大人们的阻拦,欢呼着冲到了外头,一蹦一跳着想要抓住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知是同龄人的举动感染了杨念华,还是那洁白的雪花吸引了她。总之,她这一年来第一次主动向自己的母亲要求道:“阿母,我想看雪。”
“好,我们看雪去。”孙露以颤抖的声音答应道。说着她便将女儿领到了室外。看着雪花在自己的手心融化,杨念华突然回头向母亲问道:“阿母,这是爹的礼物吗?”
“是,这是爹给华儿的礼物。”孙露微笑着点头道。黑暗中不知是灯光的作用,还雪花的影响,女皇的眼角闪过了光芒。
写在2008年的感言
各位书友大家好。首先偶要在这里为前一段时间小说更新的滞后向大家道歉。算起来《命运的抉择》已经连载将近四年了。依照偶原本的计划小说是不应该拖到08年的。不过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小说最终还是拖到了08年(真是很不好意思。)
就小说本身来说已经算是要接近尾声了。偶从一开始就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设定,虽然中途在情节上有过多处修改,不过大致上的结局并没有多大的修改。正如偶一直所说的偶写这篇小说更多的是在推演。而现在推演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一种圆满吧。本人喜欢动态的平衡,所以并不会出现一统世界之类的情节。有书友说这是理想国式的乌托邦这点偶倒是承认的。恩,怎么说呢?应该是本人对社会演变的一种理想吧。
实事求是地说《命运的抉择》确实是把偶给写伤了。至少日后偶是不会再选择相同的题材。写这种题材实在是太累了(自己回头看看都觉得恐怖~~)。如果下次还要写历史题材的话,偶情愿选择一些轻松的内容,至少不会再像这次这样较真。不过就目前来说,偶的目标还只是先完成《命运的抉择》。“绝不太监”是偶和大家的约定。至于新书嘛,(先笑一个),资料是收集了不少,而且还是扑街题材(偶爱扑街题材~~~)。只是暂时还提不起勇气来写。或许会休息个大半年或是换个笔名再写吧。嘿嘿,发现自己还真是喜欢折腾呢。
2008年1月14日
黑色柳丁
结束语
《命运的抉择》到今天终于连载完毕了。(散花,庆祝g~~~)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些草率或是意尤未尽。不过在偶看来书写到这里是该结束了。本来写这本书就不是为了宣扬自由民主或是集权专制必要性。偶只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推演制度进化的某种可能性。就像有些书友说的理想条件下的理想国。
当然书里的中华帝国无论从哪儿一个角度上来看都算不上理想。它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少还是致命的问题。这些问题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解决的方案。因此在某些书友看来最终推演出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别拿砖砸偶t_t~~~如果偶有办法解决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偶的了,呵呵~~~)其实偶在写书之初就说过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但制度却是可以不断地完善。事实上所谓“理想的制度”也只是根据不同的条件背景相对而言的。
所以偶一直想探讨的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的制度保持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动力。由此在第二部中引发出了多元主义、宪政思想等等话题。虽然很多时候同书友的讨论都是偏题的。(咳~偶的脾气啊~)不过倒是让偶逐渐学会了如何容忍不同的意见。(笑~)
老实说“我不见的同意你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真要做起来真得很难也很辛苦。但偶现在越发觉得这句话的可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容忍不同声音的胸襟才能真正的做到自我进步。因此偶在书中尽量保留不同的思想,像是代表自由主义的顾炎武、代表干涉主义的黄宗羲等等人物。你可能会讨厌这些角色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不同思想的共存与撞击才推进了一个国家在思想上的发展。所以相比泾渭分明的正义与邪恶,偶更欣赏的是多种正义并存的时代。看着有着相同目标的人却因选择不同道路而拔剑向相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偶承认偶很bt地说~~~)
不管怎样,这本书算是划上句号啦。并且偶以后也不会再写架空历史类小说了。(该说得都说了,再写就没啥意思了。)恩,以后或许会写些轻松的东西吧。不过得先搞定本职工作才行呢。发现人还是不能一心二用啊~~~(再一次为更新滞后向大家道歉。)
《爱德华日记》——作者:不做评论
《爱德华日记》(1)
《命运》来来回回都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忍不住写篇同人玩玩。第一次写“小说”,自然不可能是什么好东西,权当是消遣好了,也作抛砖引玉之用,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同人。我写了个《爱德华日记》,就算是来介绍一下当时的一些民生吧。
中文版序
继当年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探险的热潮之后,如今欧洲与东方的中华帝国的往来日益频繁,却还没有一本关于中华帝国的书,不过在轩辕历4366年,法国人爱德华·霍克出版了一本《爱德华日记》,书中用日记体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在中华帝国生活的五年里自己眼中的中华帝国。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全面的介绍了中华帝国的情况,不过由于作者本人交游广阔,比如帝国科学院的院长玻意耳就与其是多年好友,所以他甚至能接触到一些比较上层的事情,因此在学者眼中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的。不过对广大的民众而言,这本书中最吸引他们的还是书中那个先进、富裕、自由的国度,书中提到了很多新奇的事务,一些都显得那么奇妙,因此本书甚至引发了新一轮的去东方的热潮。本书原文乃以法语写成,且当时轩辕历并未为欧洲人接受,书中记录日期用的是公元历,不过此次翻译成中文之后,已将其换算成对应的轩辕历了(译者注)。
作者简介
爱德华·霍克,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据称其家族与法国王室有一定联系。据作者本人讲,自从小时候偶然得到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后就深深的被哪个东方国度所吸引,一直希望能够到东方去看看。成年后的爱德华逐渐成为了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曾经周游过欧洲各地,与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他最希望去的地方还是神秘的东方。4348年中华帝国的欧洲使团到达欧洲,给整个欧洲带来了轰动的时候,爱德华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前往过荷兰亲眼见到了东方使团。不过当时法国正处于dòng • luàn时期,使节团成员在穿越法国时并未多做停留,因此爱德华没能在自家的家乡看到东方来客。后来使节团返回中华帝国的时候,爱德华也曾经想过随使节团一起去东方,不过使节团招募的多是技师、匠人、学者和科学家,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也实在不能丢下家里的事情不管独自前往东方。后来到了4358年,法国社会稳定,处理好家中的事务之后,爱德华携其幼子阿尔冯斯踏上了前往中华帝国的道路。也许是宿命的牵引,他们前往东方的乘坐的正是一艘名为“马可·波罗”的商船。爱德华父子沿着当年访欧使节团回国时相同的航线,历时一年半才最终到达了中华帝国的首都南京。自从到达新加坡之后,就算是进入了中华帝国的国界,爱德华也开始写起了日记,因为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