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1/1)
人纷纷又从被荀粲那犀利言辞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然后仿佛又恢复了活力一般,全部都站在夏侯徽一边,将目光放在荀粲身上,想用集体的力量来使得荀粲屈服,而荀粲向来是个受不得憋屈的人,他淡淡道:“若是你输了,该当如何?”
夏侯徽高傲而自信道:“我不会输的!在音律之上的造诣我绝对比你高,我要是输了便随你处置!到时候的评委可是颍川书院真正的权威音律大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作证!”
夏侯徽这冰山女神的气场是这般强烈,使得她周围的几个学子下意识离她一尺之远,在人群之中有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她可以感受到所有人那种仰视的目光,在这一刻,她的心中产生了莫名的自豪感!
荀粲扔下一句“时间你定,地点你选”,然后便洒然离去,背影依旧给人一种浓浓的不羁之感,仿佛对这场斗琴之争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对颍川书院的这些儒生更是看不起,比起讲究礼法人伦的儒家学说,他更爱无为随心的道家学说,对于真正的追求绝对自我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不需要法律与道德的枷锁,只需要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而荀粲的这种不带一丝烟火气的离去似乎给了这些儒生们认为他琴技技不如人的猜想:
“这颍川荀七太过傲气了,没有什么养气功夫,这斗琴明明对他来说明明就是自取其辱罢了……”
“是啊,夏侯女郎的琴艺大家可是领教过的,那娴熟的技巧已经完全融入她的琴技之中,而在琴声中可听出一丝冷冽的气质,这便是琴技要突破到上品的标志啊!”
“这次有好戏看了,高高在上的颍川嫡系,名门公子,却要跪在一个女郎面前道歉认错,真真是令人喜闻乐见的事情呐……”
“我倒是觉得夏侯女郎鲁莽了,谁知道这个风姿如仙的少年会不会做出什么惊世之举呢?拭目以待吧!”
第一百八十章真正的名扬
荀粲这次算是彻彻底底的在颍川乃至更远的洛阳扬名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号称大魏第一才女的夏侯徽与荀粲的斗琴之约,更是荀粲在颍川书院那一番犀利的言辞,连儒学大师郑泰都不是这个少年郎君的对手。
而后荀粲索性抛出了那一篇《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篇《师说》一出,在文坛之上激起一阵波浪,这样论述透彻的古文世所罕见,但却的的确确有理有据,言之有物,比之那些堆砌辞藻的空洞赋文多了几分耐读性,而“说”这样的文体在大魏并不盛行,这以清谈玄理闻名的少年名士陡然使用,使得人们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文坛之上有许多喜爱骈文的名士对《师说》的文采嗤之以鼻,虽然言之有物,但美感不足,这“荀八叉”的名头比起“曹七步”来说还是差得太远,倒是曹植对此很看得开,还以前辈的角度赞赏了荀粲这样一个少年名士写文的突破性。
荀粲自然不管自己现在的名声有多么大,他抛出这《师说》的原因不过就是让钻研学问的人不要拘泥于尊师,而是更加的重道,那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已经完美的概括了一切,这时大魏也算是各家学说争鸣的时候,原来独尊儒术的局面早已因为战乱而被破坏。
荀粲神秘的身份也因为这场言辞的交锋而暴露出来,人们震惊的是这荀粲居然是朝中如日中天的荀家六郎的亲弟弟,昔日荀令君的七子,要知道,如今荀令君的次子与五子都因病早逝了,荀令君的嫡系血脉只有荀顗与荀粲两人了……
而荀粲这样的出身无疑使他原本的狂妄的言论遭到了极大的宽容,昔日荀令君门生遍布大魏,文坛之上同样有许多人更是十分尊重已故的荀令君,这样一来,荀粲反而被这些人吹捧成了真正的少年名士,而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一篇《师说》已经让原本就佩服荀粲名士风流的粉丝疯传,而荀粲自比圣人的举动更是遭到年轻叛逆世家子的追捧,他们觉得荀粲简直就是一个人向主流开炮的先行者,那种特立独行的不羁气质使他被人称作是真性情的名士。
而曾做过荀粲老师的钟繇也被人挖出来赞赏了一番,钟繇在得意之余,同样赞赏了荀粲一番,还爆料出他小时刻苦习字的事迹,至于声名不显的卫季道倒是无人关注,唯有夏侯徽的师尊蔡琰注意到了这一点。
……
皇都洛阳,颇为古朴典雅的嫔妃宫闱之中,曹丕面带微笑的望着面前的这个心腹谋士,很随意的让郭女王替两人温酒,他亲自为荀顗夹菜,而荀顗则是坦然接受魏帝曹丕的款待,但是表情却是依旧谦恭有礼。
郭女王在心中暗暗惊叹,这荀家六郎受到的宠信真是比她这个暂时的后宫之主还要多了,如果不是曹丕有隐疾的话,她真的怀疑这对君臣之间是不是有奸情,毕竟这些世家大族都爱这个调调,喜好男风还被认为是高雅的举动……这荀顗长得愈发漂亮了,成为某些男人意淫的对象本就是常事。
曹丕想到最近名声已经传到洛阳的荀粲,他不由问道:“你那幼弟的清谈之名如今已经传到了洛阳,比起昔日你那公子榜首的名声也丝毫不差,你这做哥哥的有什么想法啊?”
曹丕对荀顗说话向来很是平易近人,他与荀顗两人更像是交心的知己,而不似冷冰冰的君臣关系,荀顗淡淡道:“不知陛下对《师说》的评价如何?”
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很高,他摸着须髯,略带赞赏的说道:“文采不足,然言之有物,思想见地皆不俗,你那幼弟未到弱冠之年,便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当真是天资聪颖。”
荀顗表面上虽然依旧是谦恭的模样,但心里却美滋滋的,昔日连父亲都说以后弟弟可以当得文坛第一人的,如今连魏帝都这般评价了,他这个如今“长兄为父”的哥哥当然很开心了,于是他回答道:“我这个弟弟从小就有诗才,三岁就写出了《咏鹅》,如今有这样的名声也不足为奇……”
第一百八十一章逍遥散人
曹丕似乎想起将近十年前小有名声的荀粲,露出恍然之色,却又听荀顗淡淡的说道:“陛下,我那幼弟自小好学,学那古之隐者隐逸山林间十年,不但好老庄,平日更爱鼓捣一些丹药之类,学那道士一般的作为,昔日我说那篇《阿房宫赋》是无名道士所作,可并非虚言。”
曹丕这时心中无比震惊,只因在他心目中这《阿房宫赋》的地位显然是高于《师说》的,因为《阿房宫赋》更符合大魏主流文坛的作品风格,这《阿房宫赋》诠释什么叫做文采与立意的高度统一,他这时喃喃道:“原来如此,人言《阿房宫赋》是景倩所作,朕还奇怪为什么景倩之后就没有什么其他作品了,原来这赋也是你那博学而善作文的幼弟所作!”
荀顗此时又解释道:“这《阿房宫赋》乃是昔日家父考察舍弟时所作,题目便是论述强秦灭亡的原因,结果舍弟便交出这首《阿房宫赋》,其时他还没有十岁,此等文采,我不及也。”
曹丕听了之后愈发感受到荀粲的不凡,但他更看重的还是眼前的这个通军政谋略的谋士,于是便宽慰道:“文采再风流,于治国之道上却没有太大的帮助,景倩之才,不在文采,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