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节(1/1)
上了!”
余风心里很是清楚,这些天,怕是大明朝廷如何对待这天津城的“叛军”,肯定达成了协议,按照惯例,这实力小的“叛军”直接就是剿了,若是实力大些,自然是在接灭之前,先来招抚一番,看看有没有招安的可能。当然,即便是明知道不可能的,这个过程,也有拖延一些时日,大明现在最缺的,怕就是时间了。
但是这么多天,没有一个大明的使者到来,一个可能是没有决定是哪一个倒霉蛋来执行这个任务,另外一个,更是可能,朝廷对于马全有的处置,还没有一个公论,到底这次天津叛乱,马全有应该负几分责任,有多大的罪过,在朝廷没有一个定论之前,这和余风的新军之间的沟通的使命,就还是在马全有的身上。
而此刻,余风却是从布润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这个人,既和自己这边有些渊源,又是大明的官员,虽然不是顶级豪门,但是,却也是在朝中有些声望根基,这样的人,作为传话筒,那是再好不过了,自己此番渡海而来,可不是打算大张旗鼓的和大明为敌的,只不过,自己更希望靠着自己的实力,在大明收获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而已,鹬蚌相争,火中取粟,不过如此而已。
“久仰将军大名,今日才得以拜见将军虎威,布某……”布润的样子,用纳头就拜来形容也不为过,他是聪明人,聪明人自然不会干蠢事,这个时候,姿态放得再低都是没有错的,谁知道,余风对于昔年的那段渊源还没有放在心上,归根到底,算起来,应该还是布家欠余风的人情。
“不用多礼!”余风走了下来,一把扶住他的胳膊,没有让他跪拜下去:“不说布大人这半月竭精殚力为天津百姓劳心劳力,就是当初令堂弟布尺对本官的提携,余某也担不得布大人这么一拜啊!”
布润心里一喜,余风念旧情,念旧情就好,至少,有这段渊源在,余风不会有多难为自己就是了,至于以后,以后想那么多做什么,这场大乱中,能保住身家性命就不错了,还想什么以后。
一番寒暄,无外乎是两人说些没有多少营养的话,互相吹捧,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余风现在的时间,可是宝贵的很,几分钟后,余风就直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了。
“布大人,此次进驻天津,其根源,其实就是从一个误会开始,相信,不用我说,布大人这些天,也应该了解到了一些,余某这一次来,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误会而来的,朝廷许我总兵,赐以厚禄,余某自然是要竭力报效朝廷的,只是闹到了如今这个局面,余风倒是有些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收场了!”
“将军的意思,如今的局面,不是将军的授意?”布润此刻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样的话,余风根本不用和他说的,他实在是猜不透余风的用意,虽然他心里隐隐有一些猜想,但是,这个猜想,太过于离谱,他直接就否定了它。
“当然不是,我余风对朝廷可是忠心耿耿,这般误会的起源,余某的属下是有些责任,不过,朝廷的军将也是有着责任的,不过,事情都过去了,就不说了!”
“那是,那是,朝廷也是有着责任的!”布润附和着余风的话。
“我不是来和朝廷为敌的!”余风的声音提高了八度,眼睛盯着他:“但是,朝廷不知道,布大人在朝中为官之久,不知道能不能帮余某这个忙,将余某的意思,告知朝廷,我可不想再外有鞑奴,内有流贼的情况下,和朝廷的军马兵戎相见!”
布润苦笑了一下,这个时候,即便知道他没死的消息,只怕在朝中,他一个“从贼”的帽子,早就戴的严严实实了,他去居中联络,为余风走动,那不是嫌命长吗?
“只怕,布某现在说的话,没有几人能信?”他措辞了一下自己言语,委婉的说道。
“这个不用担心,他们不信,余某自然让他们信服,你只需要将余某的意思告诉应该告诉的人就可以了!”余风不以为然:“当然,余某不会让布大人犯险的,不过,我想,几封书信,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风险的?”
“这还不叫犯险,什么叫犯险!”布润心里嘀咕道:“这种事情,做得说不得,你余风是来去如风了,可是我布家百年基业,数百亲族,自己这几封信一出去,只怕就立刻和你绑在一起了,到时候,若是你见势不妙,遁走海外,我布家一族岂不是在这大明,再无立足之地?”
“布润明白将军的意思了,明日,我会将信送到将军手里的,将军派人直接送到收信人手中就可以了!”布润倒是没有犹豫多久,简直就是稍加思忖就回复了余风。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纵有什么后患,也是日后的事情了,大不了,在写书信的时候,斟酌一下用词,露出自己是被余风逼迫的意思,这样的话,或许还有些余地。他默默的想到。
“如此甚好,这就有劳布大人了!”余风哈哈一笑,眉角流露出一丝狡黠的神色:“我就知道,这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还是老朋友最靠得住!今日我刚刚进城,还有些军务要处理,布大人也还有信要写,我就不留布大人了,改日,余某好好的与布大人喝几盅!”
布润有些浑浑噩噩的走出了衙门的大门,他都没有搞清楚,他怎么会稀里糊涂的接下了这差事的,不过他决定,除了给京中那几个交好的同年写那几封书信以外,给山东老家也立刻要修书一封,这事情,看起来总归是祸事大于好事,给家里通个气,就算啥也不做,心里头有些准备,总也是好的。
第四百二十七章忠臣和逆贼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野心家,没人一生下来就,就是打算祸乱天下,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余风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不是裁撤了驿站,也许,李自成还在悠悠呵呵的在那里当他的驿丞;如果当初余风从大明醒过来,就是在某个大富大贵的官宦人家,恐怕如今的什么新军,连一丝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何尝又不是在造时势呢,历史的长河固然是浩浩荡荡毫不停息的前进着,但是,在某个微小的地方,或许,就会因为某个人,改变了他的轨迹方向。在这一点上,打开史书,例子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大明的张居正,若不是他力挽汪澜,凡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大明怕是早就走完了他该走的道路,用完了他的气运寿终正寝了,若是没有张居正,余风敢肯定的说,现在绝对轮不到现在崇祯在这里苦苦支撑着大局了。
数万精兵强将渡海而来,而大明此刻内外交困,哪怕是余风再妄自菲薄,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刻,他的确有可能拥有在历史的长河边,为历史这条大河稍稍改道的能力。
相助大明,他能获得足够的资源补充,以新军现在的军力,和大明的精锐配合,清国的袭扰不会再是威胁大明根本的问题,如今大明的军兵能够和清国的军队,维持在对峙的状态,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大明虽有劣势,但是这劣势并不是非常的大,有了丝毫不逊于清军军力的新军的加入,扭转劣势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但是,做出这样的决断,对大明自然是好的,但是,对于余风来说,却是百弊而无一利,为此,他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若是再战场上余风的军队出现,这就意味着,他和清国那脆弱的盟约,立刻就宣告破裂,那么,他的发家之地,毫无疑问的要面对着清军铺天盖地的报复。既然已经确定余风投靠了大明,那么,清国哪怕暂时不对大明用兵,也势必要先剪除余风这个在他们的卧榻之侧的猛虎,这个,稍微有点眼光的君主,都会这么做。
所以,一旦做出这样的决断,余风就没有后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