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1/1)
人民懂得利用铜盐的呈色作用、通过控制火焰性质的办法来得到几种釉色的技术,是难能可贵的。
宋代瓷窑结构的革新也值得重视。就北宋的龙泉窑来说,它是龙式窑,依山建筑,窑腔庞大,一窑可以放置墩一百七十多排,每排容一千三百多件,估计一次可以烧两万到两万五千件。窑的中部作弧形,可以降低火焰的流速,火势从前向后移去,窑温可以全部被利用,成品的釉色一致,老嫩差异很小。这时候北方烧瓷由烧柴的直火窑改进成为烧炭的倒火焰式窑,也大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元代北方还有用铜红呈色、色泽别效的釉里红瓷器,而景德镇工匠又把它提高,并且制作成功一种用钻土矿作颜料釉下彩的青花瓷器。
明代烧瓷技术比前代又有所前进,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ru色。白釉质量的提高,为一道釉和彩瓷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彩瓷先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入窑烧制的,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做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所谓青花瓷器,它是一种白地蓝花的作品,也是明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之一。据分析,在它的釉料中,含有氧化钻青料,这种青料的色调,髓着温度的高低和火焰的性质情况而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瓷器不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那么青料中的钴便不会显现出美丽的蓝色;温度太高或大低,也会使青花大大减色。因此,就必须严格地掌握火焰的性质和配制釉药的准确性。在这方面,明代劳动人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明代青花瓷器质地优美,畅销中外。
明代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就是铜红呈色的一道釉瓷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瓷器丰富多彩,就一道釉瓷来说,永乐年间有鲜红、翠青,宣德年间有宝石红,弘治年间有娇黄,正德年间有孔雀丝、回青,嘉靖年间有孔雀蓝。其中鲜红、宝石红等铜红釉成品格外优异。铜红釉虽是从宋代的钧窑窑变开始的,但是经过元代的继续发展,到了明代,已经很成功地烧成了色调别致的釉里红的鲜红和宝石红。这是由于在烧炼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还原焰技术,又能够把氧化铜转变成游离状态的铜,使它均匀地分散于釉药中,并且把金属铜转化为胶体状态,这种成就不是偶然得到的。
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如成化年间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就是名驰中外的杰作。所谓斗彩,就是在烧成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彩料,经炉火烧炼而成的。所谓五彩,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在一道釉方面,康熙年间烧制的天蓝、翠青、碧青仍苹果绿、娇黄、吹红、吹紫、吹绿最好,乾隆年间生产的各种宋釉、五彩最好,而雍正年间的胭脂水、油绿、天青以及仿汝、仿官、仿钧、仿龙泉等仿古瓷器,都能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器皿在烧成的时候和原样无异。
在红釉方面,康熙年间的鲜红、郎窑红和乾隆年间的仿宣德弄红以及矾红、釉里红等,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明代造瓷技术之后所取得的新成果。
在彩瓷方面,康熙年间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都是属于釉上彩。
所谓粉彩,就是在色料中加入铅粉或在色料上面另外涂上铅粉制成的,利用控制温度的办法,使它在烧成的时候釉面呈现不同的色泽。由于浓淡协调,光泽柔和,能表现出明暗分明的立体感,所以很受人们欢迎。珐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制造的,瓷胎画珐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腊质、形态、款式仍图样、风格等方面都是精美无比的。
在清代的青花釉中,所含的氧化钙和铁的成分都比较高,因此胎、釉的色调常常是白里泛青,这是我国清代瓷器色泽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技术上来说,青釉中的青色,来源于胎、釉中含有的氧化亚铁成分。根据有关单位分析得知,它的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成分,在总铁量中已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为了减少瓷胎变形,清代采用了过量的高岭土配比作胎的技术。根据物理性能测定,由于原料淘洗加工极其精细,石英颗粒比前代细小,而且分布均匀,在烧炼温度适当而又稳定、并且能够准确控制烧炼时间的条件下,瓷胎中有一种外国人叫“莫来石”的含铝硅酸盐晶体发育很好,所以瓷器的白度和透光性更好,清代雍正年间的彩盘白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五,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三百一十摄氏度。在这样高温下烧成的瓷器,胎、釉自然更加坚硬优美,根据显微结构分析,瓷质已经达到了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
瓷器是一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的发明最早。远在唐代,我国的瓷器和茶叶、丝绸都大量地经过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向国外销售,从来没有间断过。
公元十一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了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上耳其和埃及。十五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瓷技术又传播到意大利的成尼斯。从此以后,欧洲的造瓷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明朝人真实的生活水平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