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3/4)
徐茂公慨然而谈:“上策,弃洛阳,沿流东指,突袭江都,只要能活捉杨广,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主公。”
魏征听得眼睛一亮:“此计大妙,请认真考虑一下。”
“不行,不行。”
李密却是连连摆手:“江都僻处南方,如何比得了洛阳中原之形胜,而且,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杨广几乎令不出江都,就算捉了他。又能号令谁呢?”
看来,李密有很浓重的洛阳情结,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跟王世充卯上了徐茂公一听,心中很是失望:
大军久钝洛阳之下,而李渊却已得关中,刘武周则得山西、河北大部,稍加时日,等这两方解决了后顾之忧,必从西、从北居高临下、势若破竹而来。
若瓦岗军还在洛阳和王世充二虎争食,必然全军覆没。
而此时,若弃洛阳,东破江都,活捉杨广,那局面就会完全不同:首先,天下虽然大乱,但杨广仍是名正言顺的天子,有他在手,瓦岗军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超然地位,征讨谁都会师出有名,而且事半功倍。
其次,比起北方大乱,南方还算平稳。若得江都,便可顺流而下,挟天子而得江南,然后坐拥江南之富足,守,可得半壁河山,进,亦可争雄天下。
如此,岂不比在洛阳死扛好上万倍!?
然而,李密却将如此良策弃而不用,徐茂公心中已然断定:李密。看似英明果决,其实眼光有限,久之,必死于他人刀下!看来,自己得趁早先溜。
一旁的魏征也是叹了口气,他也是看出了此计的好处,然而,李密生性固执,弃之不用,他也是无可奈何。
当下,便听徐茂公不动声色道:“主公若觉上策不好,那末将还有下策。山东之地,民富物饶,豪杰众多,可令一员大将东进,先占黎阳仓,然后,以粮为饵,招抚各郡。若能将山东平定,便可以其为根基,北据刘武周,西援洛阳,如此,或可打破洛阳僵局。”
“妙计!”
李密觉得不错:“若得山东,我军情形便如当年曹孟德一般,大有可为。茂公,此计是你提出,便由你领三万精锐东进如何?”
“诺。”
徐茂公慨然应命:“必不负所托。”心中却在暗笑:就等着你说这句话呢,我这一去,便如蛟龙入海,彻底自由了,由得你李密在洛阳城下自生自灭吧。
这下策看似很美,连魏征也末看出不妥,其实,却是徐茂公脱身之策。
山东亦是‘四边’之一,虽非王霸之基,却也是不错的基业。然而,山东那么大,天知道何时能够平定,而且,你李密也要有本事活到那一天才行啊。
“好,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