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1/1)
当我再次喝下茶汤的时候,又是一愣,如果说第一杯是世间圣品,人间难寻的甘露,第二次就是苦涩的汁水,虽然也是茶水,但却变得粗劣了很多,味道也没有那么淡雅,完全就是浓烈的冲击,有点像随意粗制的茶,而这和刚才那一杯都是出自一个茶壶里。
最后崔先生又示意我放下茶杯,又倒了满满的一杯,我很是不解,但出于礼貌还是喝了下去,如果说第二杯还是茶的话,那这第三杯就是清水了,还好我并不算那种对茶真正着魔的人,我记得那些人是很讲究的,甚至连水味和温度都有极深的讲究,好像每一点变化都是在品酌,如果这种人喝了第一杯再喝第二杯的话,一定会摔碎杯子,吐掉嘴里的汁水,因为那样会破坏他对第一杯的回忆。
而第三杯清水反倒更让人接受一点,一般来说茶是味甘的,一点清水冲刷过舌尖口腔就会带来一种回甜,这种回甜会把一种奇特的感受放大到极致,而且世间再没有别的甜味能够与之媲美,所以有些人特意喝苦茶,然后准备清水漱口,以便于享受那种回甜。
我再一次放下杯子的时候,看着崔先生,有很多不解,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给我弄这一出,难道把我弄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品茶的?
对于拥有他心通的人,如果你不是一个过于防备乃至疑心很重的人,和那些有他心通的人都很好交流,因为你省得去用很多东西去表达,所以我刚刚流露出疑惑,崔先生就道:“齐兄,莫急,我邀请齐兄来此便是为了讲讲我的故事,这么多年来憋在心里我很是不舒服,而这茶却是很重要,至于为何,齐兄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六十三章崔先生的故事
我在仙人那里得到指示,可仙人最后却说我只有福缘,却无慧根,我当时很是不解便问仙人:“我都能悟出仙人给我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还没有慧根?”
仙人却回答我,我所给的答案只是死的答案,他不要我回答出来而是要我做到,并且告诉我,做到的时候就会升仙,而现在便让我去多行功德,以便寻找如何做到那问题。说完以后仙人便离去了。
而我却一下寻求到了目标,崔家祖上是简单的务农人家,也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家里只是想着要有个温饱,然后再给自家的孩子娶一个好儿媳妇,本来这一切在正常不过,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唯独我不同,那个时候农家的孩子很少有进学堂读书的,大多是有家里先祖的遗训才会有此好事,我们家自是没有这种担心,我们家不需要有人去光宗耀祖,不是不需要是因为我的爸妈都觉得一个农家的孩子是不需要那些的,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天上星辰下凡,哪是普通的凡夫俗子可以高攀的?
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但是却会思考一些东西,六岁的时候我已经跟着父母,哥哥姐姐下地打一些下手,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田埂坐着休息,看着天上的日头落下,我那时候忽然从脑子里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我在想我活着有什么意义,每一天做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在世上。
这个念头越发的滋生出来,变成我脑子里一颗挥之不去种子,不断地生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去问我的父亲,哥哥姐姐,他们都不知该如何回答,我父亲只是告诉我千百年来农家儿女所要做的便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只需要珍爱这片土地就足够了。
但这个答案并未解决我的问题,我的母亲是一个心细如发的女人,她发觉我每日都在一点点的消瘦,心中不好过,于是就把我带到了村里的那个私塾里想去问那个村里最有智慧的人。
那是一个孤高的官员,他曾经是一个地方县令,因为不满足于贪腐成风,也不愿意奉承上面的人,于是便离开了官场,到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当了个私塾先生,每日教村里的孩童一些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东西。
他也不收学费,只需要听课的孩子、供给他的三餐就行了,不光教孩子读书学习,同时也会利用闲暇时候上山采药,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也都是他帮忙看病,所以村里的人及其尊重他,无论灾年还是丰年,都不会影响到他,甚至连地主和当地官员有事都要来请教他。
所以我母亲把我带到他的面前,过去这许多年我都还记得到那个傍晚,那一个和蔼的中年人带给了我什么,他带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当时还是问他:“我们每天种植,收获为了粮食,粮食都是为了活命,而活命之后又是为了传宗接代,一代一代的下去,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是不只是为了活下去呢?”
那个中年人略微的沉吟就对我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和理由,所以我无法解答你的问题,但是你这孩子颇具慧根,若是能好好学习圣贤文章,或许有一日前途不可估量。”
于是和我的母亲说要收我做关门弟子,教导我圣贤经典,我母亲做不了主,就喊来了我的父亲,我父亲起初很是为难,说:“自己家里穷困,将来不可能供我去考科举,而且农家的孩子笨,怎么可能学的出来?与其这样浪费时间不如好好的在家务农。”
我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贪图我是一个男丁,家里少不了我这样一个劳动力,想要让我留下来帮忙,我的父亲一生全心全意都扑在那几块土地上,家里也算不上富庶,只能说丰年可以有点念想,灾年只求温饱自然也就舍不得我这样一个未知数的出现。
想来我那第一个师父也不是普通的读书人,能做出那种弃官为民的事来,想来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所以他就这么对我父亲解说:“志在科举的人,只是为了光宗耀祖,他们读书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却永远都不知道那些圣贤的真正含义,而您家公子所问的问题却是世间罕有,问的是那世间真谛,众生解脱之道,鄙人愚昧,所知不多,但也知孔圣人十五志而有学,寻师访道,所为的便是解救民间疾苦,为天下求得安宁,道祖李老君,年少便问礼商容先生,不过为解心中疑惑,为的不过是知道心中那点对自然万物的困惑,那西方的佛祖本是一国王子,为解众生疾苦于菩提树下悟道,这些圣人大贤皆因一点慧心人世迷茫方能有千古传承的成就,而鄙人在令公子身上便看到了这点慧心和迷茫,所以鄙人不才,像、亲手调教,他日或许也有此无边成就。”
我父亲并不懂什么慧心,也不懂什么迷茫,但知道那孔圣人和道祖还有佛祖是何等人物,那都是要摆在庙里与人供奉的,就连历代帝王见了也要躬身屈膝,而眼前的先生更是言辞凿凿,也不敢怀疑,赶紧交出了我。
我念书之于,也要到田间去帮忙做农活,那位先生让我称其为老师,然后就开始为我传解经典,我那位老师所知甚广,三教经典都熟读于心,如果不是性情太过正直,想来也是一方人物能名流千古。
他从最初的三字经千字文,一直教导我,不仅让我熟读背诵,更是给我讲他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真是有什么慧心未泯,我学习的极快,从最初的三字经千字文到之后的四书五经,儒家各派经典学说,老师都为我讲解透彻,并且问我是否得出了那日的困惑。
我当时对他回答说:“我这个困惑虽然有很多种答案供我学习,但我还是觉得和我心里想的东西有点差距,但我又想不起自己心里到底需要什么,所以我还是没得到答案,但是孔圣人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就是想寻求这大道吧。”
我的老师点了点头又开始为我传诵道家经典,从最初的道德、阴符一直到后面的南华、参同契、文史真经之类的书,我越学越多,但是迷茫却丝毫不减,我总觉得在这些经典里有些东西抓住了但一松手就逃走了。
当我学到这里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