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2/4)
何况今年初的时候,在《明报》连载十多年的《卫斯理》系列,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老猫》,由此在港岛引爆新一轮的卫斯理热,《明报》借着这股东风,销量一度达到了15万份。
黄玉郎见卫斯理大火,立即以千字500元的价码邀请倪框写小说,创下了香港作家稿酬的新纪录。
如今倪框大红大紫,卫斯理系列的《连锁》在《明报》连载得好好的,金镛疯了才会换下倪框的卫斯理,转而刊载康剑飞的《寻秦记》。
康剑飞拿着被拒的稿子下楼,胡俊才连忙上前问道:“怎么样,他们把稿子收了吗?”
“去《东方日报》!”康剑飞脸上的笑容消失无踪,从牙缝里蹦出几个字来。
不就是《明报》吗?
香港的报纸多的是,老子就不信《寻秦记》投不出去!
第013章讨价还价
七十年代是香港报纸最繁荣的时期,巴掌大的香港半岛,竟然同时拥有近70家报纸。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香港报纸到1982年只剩下55家,1997年只剩下38家。
按照此时香港的人口与报纸总发行量来计算,差不多每两个半香港人就会购买一份报纸,这个数据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如此多的报纸,如此激烈的媒体竞争,康剑飞手里有一部好的小说,又怎会担心卖不出去?
既然《明报》不要,康剑飞自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还有另外两个最佳选择——《东方日报》和《星岛日报》。
在香港,就《明报》、《东方日报》和《星岛日报》这三家报纸的销量最大,你追我赶的轮流坐庄“报纸销量冠军”,每期的销量都有十万份出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