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节(1/1)
时候,他才漫不经心的说道:“秦王呐!这世上就没有解不开的结,如果真的解不开,我们还可以用剪刀剪嘛!”
嬴子婴知道蒯彻肯定有主意了,他立即配合道:“如何剪掉?还请先生直言。”
蒯彻哼了一声,拂袖说道:“前些日子那个赌局就算是臣输了。”
嬴子婴微微一笑,并不答话。蒯彻继续说道:“韩信之兵是狼,来势汹汹。他平定内史之快,确实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内史肯定还残留着隐患。纵然没有隐患,还有秦王这个大隐患!”
他这么一说,所有人都笑了,连嬴子婴也笑了。嬴子婴笑着问道:“孤怎么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大隐患呢?”
蒯彻答道:“那是因为秦王你没有好好利用你这个隐患!您是秦国名正言顺的主人,是关中名正言顺的主人呐!秦国在此立国百年,纵然经历举国大难,但还是有人惦记着秦国的!在我第一次入关的时候,从洛河偷渡到洛南,在那里看见很多的人,他们非常眷恋故土。在他们心中,关中是世上最好地方,这里很少发生哄闹旱灾,一直都风调雨顺。在北地,去年发生的洪灾,有百姓认为是上天在惩罚秦王。但在内史,那里的百姓不会这么想,他们不知道秦王复国,他们会认为这是天罚,秦国立国数百年都未曾发生灾害,为何会在秦灭之后发生?他们会认为是上天在惩罚司马欣,甚至是自己。他们甚至期盼着秦国复兴,但这样不够!完全不够!
秦国之兴是兴于国策,秦国之亡也是亡于国策。以法治国太过刻薄,秦律太过残暴,税负超过了百姓的底线。而且统一六国时用的耕战体系,在统一之后并不适用。秦国已经葬失了民心,所以一个张楚就能呼起百万兵,六国遗族才能趁机作乱。秦王以为关中的百姓在这残酷的刑法税负下,还能惦记着秦国吗?有!但那是少数,惦记秦国的,不是百姓,而是一些世族,但大多数世族也已经放弃,所以秦王在北地立誓复国的时候,从者甚少。就说北地,很多将军来投也不过是看到形式有变而已。如果秦王解决了人心丧失的问题,关中又怎么没什么响动呢?
吾听秦王说过,你在除掉赵高之后,也废除了一些政令,可您忙着征讨刘邦,那些政令真的传达下去了吗?又实施了吗?百姓依旧不知道秦王已经改了政令,这些政令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关中的百姓也不知道。接下来,秦王就再也管不了政令了,您天天打仗,最终输掉了秦国。在北地起事之后,也未曾更改过政令,我知道秦王一直有心改,但始终不见令出。您依旧在不停的打仗,打完这个打那个,感觉到处都有敌人。您身为秦王,坐镇关中,如能得民心,当振臂一呼,百姓云集,三秦叛将,刘邦、韩信根本就没法在关中立足!
您忘记了亡国的根源啊!只通过打仗!您终究有败的一天,在朝那,如果不是冯将军机智,何须方士愚民?何须用乌氏恐吓百姓?秦王,你得到了秦军将士的心,可您还没得到民心啊!
您一见韩信入关,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用计破敌?殊不知有些敌人不需要用计,就有万千百姓可以将他们逐出关中,让他们在内史寸步难行!”
蒯彻的一席话,让嬴子婴是如梦出醒,他喃喃的说道:“先生说得是,是孤迷失了,迷失在了无尽的战争中。打仗的日子,孤一直觉得很孤独,总觉得全世界都是敌人,孤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杀完,杀完之后还会有。孤一直在杀戮,将战争越扩越大,大到现在打不下去了。这都是孤的错误,孤认识到了错误,却又在沉侵在另外的错误当中。”
嬴子婴的话一说完,帐中的章业突然跪地说道:“臣有话说!”
嬴子婴道:“但说无妨。”
章业道:“军师说讲的话,就是当年吾兄苦苦寻找的缘由。吾兄为秦国上将军,剿灭张楚、灭韩除魏,将天地都打遍了,可还是有无数的敌人要打!六国遗族,各地反军,剿灭又生,永无宁日!就算没有项羽,这天底下还是有数不清的反贼,他还是会输!只有彻底的根除弊端,秦国才有复兴的希望。军师在前面已经说过,说秦王本身就是隐患,您能影响秦国的百姓,这说明秦王的根基还在,只要秦王拿出了政令,收拢了民心,平定关中并不难!”
嬴子婴点了点头,蒯彻说道:“章将军想必是明白了!看样子秦王也明白!蒯彻就不妨将心中所想如实道出。如今,我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条路就是秦王你现在走的路,不过秦王还不够果决!三地兵力松散,地广人稀,很容易被各个击破。要想取胜,唯有死战!不是防守,而是进攻,集结手中所有力量,在韩信还未曾反应过来之前,打到内史,决一死战,胜者生败者亡!这为决战计!还有一计为求败计!秦王不与韩信死战,韩信若攻,立即退兵,他要陇西就给他陇西,要北地就给他北地。秦王的部队不和他们正面对抗,而是想尽办法,让秦王的决策,秦王的政令,传达到关中每一角落!韩信会越打越害怕,他招不到一个关中士卒,没粮食,百姓处处和他为难,秦王的部队散布关中各地,可以在各个地方击破!只要秦王的政令传递到了关中各地,到时候就是真正的振臂一呼,从者云集!韩信必然被困死在关中!”
第二百三十八章国之大计
秦王朝是一个残暴的王朝,它对百姓残忍,苛捐杂税一增再增,严酷的刑法让天下百姓都害怕。始皇帝、二世都喜欢奢华与享受,庞大的宫殿、蜿蜒的驰道、修河筑坝,工程庞大众多。有些工程其实出于军事民用的考虑、如长城、如直道、如河渠,但这些工程还没有开始造福于百姓,就已经逼得各地怨言四起。在百姓的心中,始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自己。在有心的挑拨之中,修筑的东西全部成了始皇帝的罪证。——这就是一个王朝不与民共息、不施仁政的下场。
秦国一直奉行的是耕战制度,但耕战制度只能造福少部分人。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这种制度就会损坏大部分百姓的利益。秦国通过耕战制度养了大批的部队,所以受益者就是秦国的士卒!在以法治国的国策之下,士卒就是执法者最锋利的武器,当这些武器没有敌人的时候,它就会对准自己,对向秦国的百姓。百姓惶恐,天下又如何得安宁?
嬴子婴早就想到这些,他的思想也经历了数次的改变。在最初的时候,他刚刚杀了赵高夺取了政权,那时候想到的就是废除耕战制度,轻徭薄赋挽回秦国。可是他的政令才刚刚下达,刘邦就打进了关中。那时候嬴子婴为了稳固权势,依旧用的是那群旧的官僚,等嬴子婴征战之后,他们很明显是阴奉阳违,所以政令根本就没传达出去。打败刘邦之后,嬴子婴立马准备战事,甚至连咸阳都未回。他亲上函谷,最终遭到了咸阳事变,亲手葬送了他的国家。
他开始流亡,开始落魄。最后在冯英的帮助下,他依靠战争和诡计拿下北地,在那时候,战争又让他迷失了。在他看来,只有战争才尽快的复国,只有用耕战体系才能让他手中的将士为他效命,即使要改变,也要打下关中在改。他继续推行这耕战制度,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在打仗的时候非常有效,它能让嬴子婴很快的取得了将士们的忠心。他开始了漫长的征战,然而战争有胜有败,他不是无所不能的神,所以他陷进了战争的泥泞当中,不可自拔。
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渐渐的迷失。他带着部队不停的打仗,每天都能感觉到死亡的来临。章邯的意外死去,让他喜出望外,韩信的悄然到来让他恐惧万分。在这个时候,他心里想着的是仗已经打到这个份上,自己唯有打下去。
蒯彻的一席话让他醒悟了过来,让他还想起自己拥有的不光是责任,还有拯救!只有拯救才能复国,战争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嬴子婴想起了后世的一段话:“知道什么是拯救吗?拯救就是爱,用大爱去挽回。”
秦国不单单只有士卒,还有百姓,战争不是目地,拯救才是目地。
他心中早已经有治病的良方,却偏偏拖着病躯要寻人报仇!
复国不是报仇,到这一刻他才醒悟。
嬴子婴缓缓目视着周围所有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