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1/4)
华剑锋不会使用拖拽式声纳。使用拖拽式声纳之后,潜艇的速度必须保持在六到十二节之间,还不能做高强度机动。如果需要追击敌潜艇,或者规避敌潜艇,必须收回,或者割断拖拽式声纳。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潜艇艇长喜欢在实战中使用拖拽式声纳。
当然,拖拽式声纳的优秀性能是不容置疑的。
“剑鱼”号埋伏在拉姆比利东南大概五十五海里处,通过拖拽式声纳,能够清楚听到从基地内进出的船只,以及舰艇发出的声响,并且进行精确定位。当然,印度潜艇也别想从“剑鱼”号的“耳朵”底下溜出去。
仅仅一个白天,“剑鱼”号先后探测到了六艘潜艇。
两艘209,两艘877型“基洛”,还有两艘“鱿鱼”,华剑锋对这些“小虾米”没有任何兴趣。出与“职业本能”,华剑锋让声纳长测试了“鱿鱼”的静音性能,发现法国人的宣传非常夸张。相隔一百二十千米,“剑鱼”号的拖拽式声纳都能截获“鱿鱼”发出噪音,并且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以算出,“鱿鱼”号在由d公司生产的ai系统推进时,噪音至少有一百一十五分贝,而不是法国人宣称的九十五分贝。
印度潜艇集体出动,引起了华剑锋的高度重视。
天黑后,他让潜艇上升到了潜望镜深度,希望能够收到总参谋部发来的命令。只是,他白等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后,才收到确切消息:印巴即将开战,搜寻监视“歼击者”号核潜艇。
收到命令后,华剑锋立即让“剑鱼”号下潜到了二百五十米深度。
当时,他还不能确定“歼击者”号是否在基地内。核潜艇可以在海上活动四十五天以上,印巴危机爆发后,充当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歼击者”号就有可能离开潜艇基地,进入了孟加拉湾。
凭借从卢诚闻那里学来的“直觉”,华剑锋觉得“歼击者”号就在附近。
当然,这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直觉”。
“歼击者”号是印度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原形为前苏联海军的“查理-1”型攻击核潜艇。为了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歼击者”号指挥台后面的艇体内安装了十二具垂直导弹发射管。凭借射程仅一千五百千米的“战术弹道导弹”,“歼击者”号很难完成战略核威慑任务。这种不伦不类的设计让“歼击者”号成了四不像,既难以像战略核潜艇那样发挥威慑作用,又难以像攻击核潜艇那样执行战术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歼击者”号的姊妹艇“战斗者”号变成了一艘试验核潜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