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1/3)
两军冲突
出的消息,第二天就传遍朝野上下,各种流言不攻自他就进宫到中书省打理朝政,一个多月不曾理政,军事大事一切交由几位副相负责,倒也打理得井井有条。一个领袖再能干,终究只是一人之力,不如一套完善的制度来得优越。
此时大宋的政治制度,是相权dú • lì于皇权之外,皇帝只是国家的元首,民族的象征。而丞相则是朝廷的首脑,掌管中书省,下面的六部大臣直接对丞相负责,处理国家的大小事务。
禁宫
这一天,蔡太后是如坐针毡,王钰的复出表明他已经安全回到京城,并没有如皇叔摄政王赵希望的那样,留在前线永远不要回来。恐怕,又一场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母后,母后!”一个稚嫩的童音在华安宫里响起,大宋皇帝赵允同挣脱随行宫娥的手,飞快的跑进了宫里。
见儿子到来,蔡太后收起繁杂的思绪,上前抱起他问道:“不在天章阁好好念书,怎么跑华安宫来了?”
“朕听说相父病愈了,想去靖王府看他。”赵允同说道。
“摄政王此时,应该在中书省,不在靖王府。”蔡太后本就心烦意乱,见儿子还是那么依赖王钰,心头很不是滋味。
“那更好,朕去中书省找他。”赵允同一个五岁孩童。当然不会懂得母亲地心事。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初王钰答应过他,只要背会了三字经,就带他去打老虎。
“皇儿,你是一国之君,大宋天子,应该有皇帝的威严,摄政王虽然主持军政,但他是你的臣子。君臣有别,明白吗?”无奈的叹了口气,蔡太后告诫儿子道。
赵允同根本不明白母亲的意思,歪着脑袋想了一阵,疑惑的问道:“可相父是朕的长辈啊,对国家贡献很大地。”
蔡太后一听这话。眉头紧锁,皇帝不过五岁,他不会懂得这些,当即问道:“这些话是谁告诉你的?”
“是太傅闻大人告诉朕的,他还讲了很多相父的事迹,朕长大了,也要如相父那般,作个了不起的大英雄。”赵允同说话时,小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看得蔡太后心中一阵悲凉,闻焕章是王钰地人。又是皇帝的老师,他现在向小皇帝灌输这种观念。只怕迟早有一天,会便这个娃娃忘记自己是姓赵的。
正看着幼子无言时。太监入内禀报,说是皇叔摄政王求见。想必他也是收到了王钰复出的消息,急着来和自己商量对策,当即命他入内。又让宫娥太监带走皇帝,不要让他去找王钰。
那赵踏入华安宫时,正迎上皇帝外出,遂施礼拜道:“臣赵拜见圣上。”
“皇叔安好。”赵允同应了一句,便走出了华安宫。赵回头去看。若有所思,少顷。想起今天所为何来,忙往内走去。
“臣赵……”蔡太后已在帘后安座,赵正待施礼。
“摄政王,免了吧,现在都什么时候了?给王爷看坐。”听她这话,似乎对眼前的危机十分担忧。
落座之后,赵笑道:“太后何出此言?”
“王爷还有心情笑?难道你不知那王钰已经出现在中书省政事堂了?”蔡太后对赵略有不满。起初,就是他提议,将王钰离开京城到前线的消息泄露出去,现在倒好,王钰完完整整的回来了。
见太后有责怪之意,赵倒也不敢打马虎眼,正色道:“臣也是刚刚收到消息,除此之外,臣还探听到,东北军似乎出动了。打下了大定府,还俘虏了一位女真王爷。”
话音一落,帘后传来杯划盏落地之声,蔡太后手中茶杯摔得粉碎。幽云军队出动了?王钰开始北伐了?还打得这么顺利?如果金国一旦灭亡,他的声誉在朝野之间达到顶峰,那还有谁记得,这个天下本来是姓赵的?
“摄政王,你此前信誓旦旦的表现,王钰必是有去无回。还谋划着,他一旦不在,天下便会大乱,如今一切落空,不知你作何感想?”良久,蔡太后冷声问道。
计划失败,赵看起来也有些不快,遂回答道:“臣也是事先并未料到女真人如此不济,据说王钰曾经被困在平川关,可十几万金军,打了几天几夜,愣是没打下来,没想到幽云驻军不是王钰嫡系,竟也如此勇悍。”
蔡太后本就烦躁,听他还夸起了前线军队,一时不耐,责备道:“王爷今天来,就是为了给王钰唱赞歌?你就没想想这个局面怎么收拾?消息泄露,王钰必须震怒,万一追查起来,查到些什么,对我们可大为不利。”
“这点请太后放心,他查不出来什么。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泄露消息,他未必就怀疑到我们身上。只是他如今平安归来,心中必然恼怒金国,北伐就迫在眉睫了。要是金国战败……”后面地话,他没有说出来。因为很明显,王钰如今在大宋国内,如日中天,军民爱戴,朝野上下都是他的心腹,要是再打败了金国,这天下就得改姓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