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节(2/3)
在等待的日子里,无所事事的高翼领着黄郭戌两位寨守四处漫步,查看码头水位状况,田地肥沃程度,居民生活状况等等,以便决定对黄郭戌的支持程度。
“要建堡寨,建得足够高,足够厚,别管逾越之罪,谁敢罗嗦,就放逐出海……”高翼指点说:“上官查询,那就让他消失。黄郭戌地处边境,若立足两国,大有可为。“羯胡政权存在的时候,曾把边境推进到了淮水,但羯胡对淮北的控制一向不力,祖逖曾在这里活动过,而羯胡人对临海的地区缺乏兴趣。这使得自黄郭戌向南临海的狭窄地区在夹缝中生存下来,他们一直打着晋朝的大旗,虽然朝廷从未给过半点支援,并任其在战火中自生自灭。惟有征税时想起他们。
黄郭戌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恶劣环境下,一直坚持下来,但现在,听了高翼的分析后,他们也开始另寻出路,毕竟,汉国是能与燕国抗衡的北方大国,而汉国靠海,随时可以支援他们,这是他们决定投靠的原因。
高翼给黄郭戌出的主意就是:弃农经商,筑寨自守。
背靠大海,后路无障的小小澳门村,历经明清两代,即使中国国力极度强势的时刻,也奈何不了这个由30余名流浪船员组建的小渔村。鲜卑的强大比不上一千余年后的明清,只要这小村彻底抛弃内斗内行的传统,谁也无法从外部攻陷这座堡垒。
实际上,晋代朝廷的财税全靠贸易支撑,在西方历史中,记述了阿克苏姆帝国通过转口贸易获得的巨大利益,并记录了青瓷、丝绸的商品在西方所受的追捧。而晋代的《货殖志》中也记载了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收益。
晋代自商而得利,并不是中国历史中的唯一。南宋到了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靠了巨大的海外贸易,支撑起它那数量惊人的冗官冗兵,但儒生记录的历史最终抹杀了通商的益处。高翼想要做的是:就近展示通商的威力,并让它不被儒生抹杀。
“封建,彻底的封建”,高翼站在黄郭戌海边,叮咛两位寨主:“世人长曰:共患难易,共安乐难。为什么这些人一到安乐的时候就向内斗,就是因为‘不封建’。
一个人的村庄,只有一个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都想做那第一人,谁都想保住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才有‘争权夺利’,‘功高震主’等等。但若人人有了财产权,这就是‘封建’。
那时,管理者想着‘经营城市’,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利;被管理者想着经营自己的家产,并且注意不让别人侵占——这叫什么,叫‘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状态’,功高震主——震了,就是侵占。人人得而诛之,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不被侵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我华夏恢复到奴隶社会,而现在,在胡虏的压力下,朝廷开始颁布‘五等封建之旨’:设幕府,封城守,建坞堡,划地自守,各自经营……
但这还不够,没有财产权的‘封建’不是‘封建’,是改良奴隶制。一旦国家大一统,随时可收回你的经营成果,让国家再度回到完全奴隶制。
所以,黄郭戌之路,在于彻底封建。否则的话,即使高墙厚垒,你们也会从内部崩溃,因为朝廷——任意一个朝廷,以gāo • guān厚禄诱惑,你们当中必定有人打开寨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