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节(2/2)
青铜就是钱,在这年代“金”就是指铜钱,一枚铜钱重五铢,赵小丁拜着脚趾头也算不清这尊铜像能铸出多少枚铜钱。
这是笔巨大的、难以想象的财富,尤其是,在这年代金属极端缺乏,中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用木犁木铲耕作,所有的铁器都铸成了刀剑。
这笔财富亮在这里,简直是诱人犯罪,尤其对于囊空如洗的人来说,眼见这样的财富摆在面前,更令人疯狂。
但赵小丁不敢动,不仅是他,来温汤城的所有游客都不敢露出贪婪的神情。因为雕塑旁的牌子上,还写着铸造这座雕像的理由。
“……此雕像所用之铜,得之于征讨:永和四年春,汉国征倭,惩倭国焚我战船之罪。永和六年秋,破其国都,灭其国,倭皇不知所终。
三年征讨,汉国得银xxxx万两,金沙无数,立两国,为石间,越前(肃慎)。此二国每年商业来往,得税赋若干。
居安思危,我汉国兵威虽甚,然,立身之地四面强敌。汉国此际虽富,却不敢保证永远,为此,汉王翼以征讨所得,购置铜万斤,铸此铜像立于此,以彰征讨之功。
此万民之财也,若外敌入侵,我当融铜为戈,以保家园;若饥荒灾害,我当融铜为金;以飨国民;
此财存放于此,备战备荒也,吾国吾民当誓死卫之。后人临此,当牢记兵戈,趾戈为武,国之基础在于征伐;仗剑扶犁,家园安危在于战斗……”
这是什么?是恐吓,还是炫耀?
来这里的游客看到这尊铜像,都知道:这就是战争潜力,将这尊铜像化成钱,足够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也足够用来收买一位国之重臣倒戈相向……
所以,任何人对这尊铜像的一点亵渎,都会招来汉国全体百姓的疯狂。
赵小丁不敢向前,还因为这尊铜像马上也会跟他有关系了。
赵小丁来自扬州。
永和五年,扬州大水,数郡百姓不要说颗粒无收,连保住性命都是幸运。当时,赵小丁所在的村落,居民都在饥饿中等待死亡降临,正在此际,一艘三山商船被洪水冲倒了岸上。
这艘三山商船其实就是战船。三山战船吨位大,除运载士兵外,剩余的载重量都用来装货,三山把这种商船叫做“武装商船”。三山商人雇佣这种商船运货,同时,这种“武装商船”还兼有护航的任务。在护航过程中,他们“顺便”完成贩货任务。
体积庞大的战船一旦搁浅很麻烦,首先要把船上的货物卸下一部分,而后要靠人力拖动,战船下水之后,再把卸下的货物重新装载。
赵小丁所在的村落,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刻被三山商船雇佣,依靠自己的劳力获得食物与药物,在灾荒中幸存下来。
在装运过程中,有件货物落入水中,赵小丁同几个村民奋力抢救,使货主避免了损失。为此,货主的返程时,特地来慰问赵小丁及其同伴。见赵小丁等人在灾荒之后,正为生计发愁,那位货主毫不犹豫地雇佣了赵小丁等人,随后,他便随货主来到了辽汉。
不到辽汉不知道辽汉的富裕,这个传说中的苦寒之地,每年冬季的每一天都是天堂。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冬季,当赵小丁村里的人还在饱受饥饿折磨,为食物,为过冬取暖的柴火发愁的时候,赵小丁却在为如何消化发愁。
因为冬季正是捕鲸时节,三山所有的大型船只都远赴倭国北部海域,然后拖着一只只像小山般大小的鲸鱼返港。此时,港口的村民们空群而出,在码头上排出长长的阵容,分工协作,采用流水线作业肢解鲸鱼。
肢解一头鲸鱼至少需要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