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1/2)
”的称呼,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属于盗版一类的东东。
明白了杨清的身份,当然会理解高翼为什么确信杨清能带着数万百姓,走过这赤地千里的冀州平原。
能教导出杨结这样的儿子,其后代甚至建立了一个朝代,对于这样的小事,杨清怎不能胜任?
秋七月,大胜而归的石闵返回邺城。
石闵出征前,石遵为了得到他的全力支持,曾许诺将胜利后立石闵为太子,但石闵回军后,另一件大事让石遵彻底改变了主意。
此前,石遵杀掉幼帝石世自立为帝之举刺激了石赵镇守关中的石苞的野心,石苞计划偷袭邺城。但关中豪杰认为石苞智小谋大,必然失败。为谋自保,他们向晋投诚。于是晋梁州刺史司马勋于九月兵进骆谷,在长安二百里外的悬钩扎营,并遣部将刘焕攻长安,杀赵京兆太守,又攻克贺城。关中豪杰趁机起兵,石苞只得放弃偷袭邺城的计划,派兵抵御司马勋的进攻。
石遵得到消息,趁机派遣王朗率骑兵两万进驻关中。石苞以为石遵不知道他的计划,坦然进入“援兵”的营中,被王朗擒获。
此后,司马勋由于兵少,加上桓温屯兵安陆,意存观望,无兵接应的司马勋只得撤退回梁州。如此一来,晋朝北伐的成果尽失。
石苞被送入邺城后,石遵觉得天下已定,反抗者全被他镇压——实际上,关东群豪仍在割据,青州大乱,幽州被占,石赵的政令已出不了邺城。但狂妄的石遵认为,天下已定,是时候收拾功高震主的石闵了。
于是,他不再提立石闵为太子的话题,反而借赏功之际,压制石闵的部卒,扶持自己的支持者。石遵赏罚不公导致石闵的部从更加愤恨,于是,石赵国都内开始酝酿另一次zhèng • biàn。
与此同时,驻扎在淮河的褚裒终于才思枯竭,他决定不做诗了,要打仗。于是他带部将王龛、李迈兵进彭城,准备接应那些响应他北伐的汉民。
六月底,代陂,褚裒主力大军遭遇石遵的大司马李农带领的两万骑兵。
李农,这是当时在北方赫赫有名的汉将,他率领的也是一支汉军,被称为“乞活军”。
乞活军的前身是流民团体,搁现在,可以将之称为“丐军”,或者“农民义军”。当年黄河大旱,河南河内的百姓流离失所,便聚集起来到冀州乞讨,后来晋朝安置他们在青冀平原耕田。它的组织架构以及乞讨方式,沿革成了后来的所谓“丐帮”。
东晋南迁后,乞活军曾与胡人政权苦苦战斗,而石闵的父亲就是乞活军地两一个领袖。但后来,乞活军投奔了胡人,从此,这个“丐帮”的原形,正宗的“农民义军”便成为镇压汉民反抗最凶恶的军队。
“这是一场汉人屠杀汉人的战斗,与胡人没有半点关系”,距代陂不远处,高翼举着望远镜观察着两军相战,嘴里喃喃自语。
“无论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背叛民族的绝对理由”,高翼边观察边咒骂:“乞活军,无论那些史学家怎样为它的投敌开脱,也掩饰不了它刀上沾满的同胞血肉,而且,这一切出自它自觉自愿。瞧瞧,它屠杀起自己的同胞,是多么的热血沸腾,多么顽强。”
如果说李农降胡有苦衷的话,那么秦桧也是有苦衷的,汪精卫也是有苦衷的……如此上朔,历代汉奸投降都是有苦衷的。
有了苦衷便可以如此热烈地杀戮自己的同胞嘛?
陂,在这里念“塘”,是“塘”字的古体字。《说文解字》里曾解释:“卂陂塘字,古皆作唐”。至唐代时,因避国号“唐”开始加土旁,此后“塘”字便专指池塘;“陂”字发音变为“bei”,指大大小小一连串不平整的水洼地。
而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那个“陂”字,当时还在念“塘”。因此晋代的代陂,正确的读法应该念“代塘”。它在彭城之北,恰好是后世的微山湖最南段、现在的晋代微山大沼泽区域。
这是一场遭遇战,所有的战斗都是围绕着一连串水塘发生。因为地势限制,晋朝的大军无法展开,而李农的乞活军倚仗骑兵的快捷,穿插于各个水洼地之间,形成局部优势,带着旺盛的攻击欲,摧毁着晋朝步兵那微弱的抵抗。而高翼一行则躲在水塘不远处一片疏林中,观察整个战场的情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