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节(1/1)
国,举国上下莫名惊诧。自共和以来尚未有任何一任封疆大吏,甚至有可能后入主中央之人,表示出如此强烈的排旗、仇满情绪。一时间舆论纷纷,拍手叫好者有之,欢呼雀跃者有之。出于向未来四九城真正主人买好,京城一些政治名流同时向各界紧急呼吁成立“反对优待清室大同盟”,监视溥仪、康有为和其他清朝遗老行踪,并呼吁调查满人集团与日本的往来关系。
与欢呼雀跃相对应的自然是驳斥、怒骂,其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进行通电斥责,他就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当真圣人不死大乱不止,好个康圣人,好一群当不够奴才的混蛋!”放下康有为的通电,司马嘲讽的讥笑道。
反对、斥责最凶的不是旗人反而是本族同胞。在康有为通电中,先说清朝统治中国200余年的好处,继而说清帝逊位有大功,“夫中华之为共和,以清朝让之,非共和自得之也”,所以才有优待清室之条件。随后恭维司马道德“受国人钦佩”,自不应行狂徒之事,甚至还恭维司马有相国之才,却受他人蛊惑,望趁尚未酿成大祸前痛改前非,以保中国稳定、国民道德核心。
“先生,当务之急是筹备国会大选,争取国会多数席位。即便对满鞑千仇万恨,等到出任总理后,自可由议会通过决定,要求废除《清室优待条例》,届时大事已定何愁事不成,而现在……”杨永泰无奈的劝道。
这两天京城上下像炸了锅一样,遗老遗少纷纷通电谴责,向大总统、总理递书请愿,甚至一些外国公使也表示关注,虽说没影响正在进行的密谈,但有损先生的名声。
“6000万选民,仅西北在册选民多达一千六百万人,分散他省的三十万复兴党党员至少可为我们争取两千万左右选民。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大选赢定了,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我们的组阁之路,这不过是个插曲。即然这群奴才要为他们的主子出头,好!在京城闲来无事就陪他们玩玩,我倒要看看这群当不够奴才的混蛋还能翻出什么花来!”
对所谓遗老遗少司马从来没有好感。在历史上十多年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卖身投敌,连同他们的少主子一起作了日本人的狗。而一些遗老通电中的话让司马倍觉恶心,竟然说中国文化核心就是三纲五常,一旦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君主被扫地出门,实质上中国文化的核心已经消亡。甚至说西北既奉行儒家更应行忠君之事,如若没有皇帝儒家就没有根基,十三经等同废纸。所谓文化仅剩皮毛而已,中国文化也就没了核心,整个大厦再也无法维持。
奴才忘记一个事实,正是建奴毁灭了中国,他们为一姓一族之私遏制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软化一个民族的骨骼,奴化一个民族的心理,自身政治的惰怠、残酷、自私和腐朽,加上大众心灵的冷漠、闭塞、自大和麻木,葬送了一个长时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民族。当人们醒来时却是家园已破,景物已非,国将不国,整个民族沦落到俎上鱼肉的境地。一个经历掉下悬崖又爬出谷底的民族,已变得清醒正恢复着元气,渴望更加强壮与成熟。但在此之前必须挖掉身上的毒瘤。
对于未来的国会选举司马根本不需要担心。此时中国人口5个亿,根据选举法规定:在共和二年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获得登记选民共有3千万,选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是6%,这一比例和清末谘议局选举相比扩大数倍,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此时英国选民比例占全体成年居民的10%左右。
而根据《国会选举法》中的规定,人民选举权利的条件比如的:“只有具备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和价值五百元以上不动产。在选区内居住二年以上,并具有小学毕业文化水准,才能享有选举权。”西北现行《议会选举法》亦是参照这些条件,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西北登记选民多达一千六百万,所以超过四分之一选票必胜的选举,司马自然无需担心。
“畅卿,既然满遗已存反叛之心,就从背后帮他们一把,把这份电报以我个人名义发至全国。”司马说笑着取出一份草拟的电报。之所以高调排满正是想给那些人增加些动力。
“康氏为伪清圣人,而为共和之不祥人。彼每有所图谋,则必不利于共和,因改老子之言而致慨叹曰:圣人不死,大乱不止!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思崖山甲申而不悲者,其人必不忠,不忠之辈,有何颜面言忠!”
“先生,这封电报我看还是免了吧!康有为小丑尔,毋需与其多言!”杨永泰接过电报神色一变,旋即摇头叹气道。何必与这种人浪费口舌,虽大选胜券稳操,但绝没有必要多生是非,一切等待来日。
“呵呵!畅卿,由你。”杨永泰的反对未出司马意料。原本不屑与康圣人较劲的司马自然也不再坚持,现在只不过是为将来行动制造舆论支持罢了。
“我草拟的公告请您过目。”作为先生秘书长,杨永泰虽不赞同先生激进之策。但既然话已出口,杨永泰只能尽量使先生发言更具法理性,至少不能让国民认为先生是无的放矢。
“……先生对于此事之意见吾以为:据法律常理而论凡条件契约义在共守,若一方破弃则难责他方遵守。民国元年之所以有优待条件,盖以当时清室既允放弃政权,赞成民治,消除兵争,厚恤民生,故有优待之崇报。然国体既易民主,则一切君主制度仪式必须力求芟除,一以易民群之观听一以杜帝制之再见,故优待条件第三款载明‘大清皇帝辞位以后暂在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又于民国三年《清皇室优待条件善后办法》第二款称“清皇室对于政府文书及其他履行公权私权之文书契约通用民国纪年不适用旧时年号”,第三款称“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其对于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凡此诸端所以杜渐防微至为周至,非但谋国民之安全亦欲使清皇室之心迹有以大白于国人也。
乃自建国以来清室始终未践移宫之约,而于文书契券仍沿,对于官吏之颁给荣典、赐谥等亦复相沿勿改。是以民国元年优待条件及民国三年《优待条件善后办法》中清室应废之各款已悉行破弃,其王公更于共和二年至今多次行复辟之举乃实犯破坏国体之大眚,优待条件之效用至是乃完全毁弃无余,清室已无再请共和政府践履优待条件之理。
虽清室多位王公复辟失败后,清室自承其行为皇帝概不知。斯言若信则诸涉嫌乃为清室之罪人,然清室又予以嘉奖,实为奖乱崇叛,明示国人谋逆王公之大有造于清室,甚不惜出卖宫中国宝以助其用,其复辟之举实为清室所乐从之事实俱在,俱可复按。综斯数端则共和政府对于优待条件势难再继续履行,吾以为社会达人请修改优待条件及促清室移宫之举,按之情理法律皆无可议。
所愿清室诸公省察往事,本时代之趋势为共和之公民享受公权,翼赞郅治,以销除向者之界限,现五族一家之实赡,若于此时疑力学问,以闳其造就,则他日之事业又讵可限量。以视口于深宫之中曹然无所闻见者为益实多,尤望诸公之高瞻远瞩以力务其大也。将命代为奉复希裁察为幸此颂公祉!西北边防公署秘书处共和七年十月三日。”杨永泰拟写的这一篇洋洋洒洒、不亢不卑、仁至义尽、劝教兼施的公告一出,一直为清室鸣冤收曲之人自然失色结舌无法啰唆,而司马也乐得清静。
但大fēng • bō并未因司马的公告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社会上开始出现对溥仪不利舆论,说城郊驻于圆明园的青年近卫军已经占领颐和园,有可能进入京城,想对居于皇宫中的小皇帝下手以剪除共和中国身上唯一的污点,这又使紫禁城小朝廷以及京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