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节(1/1)
“颂名兄,如果不是这街道两边的古朴典雅的碧瓦青墙。我还直的会误以为自己是在国外。在中国像这般整洁的城市,估计就只有这么一处。”走在路边仔细地打量着这座城市的许宗广咄咄称奇道,从美国回国后一直呆在京城教授土工建筑的许宗广,一直以来对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认知。都是杂乱的、无序的,总是给人一种浑浊感觉。但是初来西北之后许宗广改变得自己看法,尤其是路边那些中西合璧的碧瓦青墙。或红墙金瓦的四至六层的建筑。这些建筑无一不要章显规划者特殊的用心。
“忠平!未来中国的城市的现代化应该就是这样吧!这些建筑都是为投我们的大老板所好,就是现在察哈尔临管会的司马主任的爱好。不过站在这里。倒是站在中国,而不像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一样。置身于外国一般。感觉更多的是耻辱。早晚我们一定得把租界收回来!”听着同学的话后沈善修开口说道。对于同学的称赞让已经自认西北人的沈善修倒是感觉有点儿自得,毕竟这座城市之中也留着有自己的印迹。
实际上,在西北像街道两侧的建筑。大都是这种中西结合中式建筑。在后世生活几十年的司马,最早是按照后世的图纸在西北建楼盖房。可以当看到刘季元绘出楼房图纸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后世的那种像垃圾一样,没有一点中国味只是透着古板、呆滞的钢筋混凝土味的建筑。也许是生活在后世看够那一切所谓的“现代建筑”之后的缘故,司马对那些个中国式的、传统的总是有着一种几近偏执的喜爱,无论是在汉服。还是在建筑上都是如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在刘季元等人对西北工业区的规划之中。
在用人上面。西北可谓是全中国最大胆的地方。那些从国外学习建筑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在西北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这些在中国接受着传统教育受着中国建筑风格影响,又在国外学习了现代建筑知识的中国建筑师,更是将西北这种中西合并的建筑发挥至极致。于是这种屋顶全部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这些建筑物美丽的冠冕,屋面翼角处理及梁柱间的合理比例搭配。便使这些建筑实现了功能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超乎寻常的感染魅力!
这些年轻的建筑师们选取不同的中式屋顶造型进行组合。就像音乐家利用七个音符纺织出万千旋律那样,在西北营造出多彩多姿的新式中式建筑出来。而这些结合着西方钢筋混凝土营造出新式的中式建筑,就成为了这里的特色。
而看着路边的这些中式建筑美轮美奂的大屋顶时。司马更多的时候是感觉到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感觉这才是中国,看着这些建筑。司马更多的时候是找到了那种归属感。那种渗到骨子的里的归属感。在后世很多人都像司马一样。即便是身在中国,也很难找到那种文化、生活上的归属感。
面对着所谓现代化的、欧美化的时候,感觉到更多的是迷茫。是一种无法寻找到本国文化的那种迷茫。而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迷茫之后,司马现在才会如此迷恋这些传统的、守旧的东西。甚至于司马在一边只会说白话的时候。一边还要在西北中学使用着白话课本的同时,另开传统的国学课一样。因此司马可没受到外界的指责。不过在面对这些指责的时候。
司马连理都不会,千百年以来孔孟之道,仍然是高尚的,不论是尊儒也罢,废懦也好。这些争论与司马无关。司马只知道一个道理,中国人若是连什么是中国根都不知道了,那还是中国人吗?而这个根是什么?就是文化。
“颂名,你过去不是不关心政治吗?认为政治是人世间最丑陋的东西吗?怎么现在变得如此激进。倒像早年间的那些革命党了。不过人家是对满清。”听到沈善修的话后,许忠广显得有些错异,对于眼前的这个同学,许忠广可是知道多年来他的信奉一直都是远离政治,不过问政事、时事。在国外学习时一心扑在学上。对于同学、朋友的革命鼓动从来是不闻不问。怎么现在变得这么激进。
“忠平,过去我们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放任自流,但是国家是我们的祖国,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承担起我们的责任,那么我的子孙后代永远会像我们现在这样。生活在屈辱之中,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同样会强加在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上,这并不是政治,而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们的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为什么在百年以来都在倍受帝国主义的凌辱。仅仅只是我们的落后吗?不是!是因为我们永远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中国若想富强,若想挣脱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否则。我们的未来的唯一之途,就是亡国灭种。世代为奴!”
对于老同学提到的自己的转变,沈善修不以为然。自己只不过是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罢了。与政治无关。在回答老同学的话时。沈善修还引用了一句目前在国内非常流行的一首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听着老同学的话,让许忠广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人,是自己的同学。与政治无关,这是我们的祖国。许忠广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这句话和后面的那一句触及了自己心灵最脆弱的一面,以至于许忠广忍不住略着情绪地重复着这句话之后的那两句。这首诗许忠广曾在收音机里听到过。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见老同学口中念叨着自己话中的两句。于是沈善修便开口把那首诗完整的背了出来,这首《我爱这土地》是沈善修在民族复兴党党部进行爱国主义学习时第一次听到,后来在这首诗在报纸上刊载,又通过广播电台传到了全国。而这首诗中表达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那种爱的刻骨铭心,爱的至死不渝的情感。撼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那丝隐藏的情感,当人们目睹国家遭受凌辱、人民承受苦难的现实时。对祖国爱得愈深。面对现实时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种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着很多人的心。
随着广播、报纸,现在这首出自西北的诗,成为现在最流行的一首诗,在中国南北。这首白话诗几乎每一个学生和知识分子都可以背出,甚至于这首《我爱这土地》还被一些地方临时加入了语文教材之中。
甚至于这首《我爱这土地》还很快被旅居中国的那些外国人。翻译成了英语和法语和其它几种语言流传到国外。在战火肆虐的欧洲。这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自然在整个欧洲流行开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这首诗的作者。自然也被欧洲人所熟知。甚至于还被一些欧洲人称为中国的“泰戈尔”,当欧洲人知道诗作者司马是中国的一个将军的时候。欧洲的报纸甚至于用中国的“裴多菲·山陀尔”来称呼司马。
对于这么一首自己剽窃的诗。就这样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远远超出了司马意料。最初这首诗不过是司马所喜爱的一首诗罢了,在建立民族复兴党,为了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司马才会在抄写了这么一首自己所喜爱诗。毕竟很多时候这首诗都能撼动司马的心灵,司马相信尽管时间不同。但是在这个国家民族同样受着欺凌的地方。同样能够引起国人的共鸣。结果让司马没想到的是。在引起国人的共鸣的时候,在战火肆虐的欧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