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节(1/1)
述各条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西元1917年2月8日,在《西北实业报》的头版刊登的中华民族复兴党成立的新闻,同时还刊登了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党章、党纲,同时不久之后将会在西北、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的大中城市设立党支部,欢迎各位志同道合之士入党。如果放在平时,这个新闻并不起眼,在当前国内的国会政治开始复兴的时候,各地组建政党参与议会角逐的新闻,屡见不鲜,之所以《西北实业报》会在头版刊登这个新闻,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党的党魁是司马。
在《西北实业报》的头版新闻照片里,穿着军装的司马笑容可掬样子和他背后的悬挂着党旗,党旗上的龙纹华字和西北军的铁血旗是如此的接近,以至于会让人心生误解,人们可以隐隐看到在司马笑容可掬的背后,还站立着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这一点任何一个有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忽视这些。
“没想到,这也许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看着报纸上的刊登的中华民族复兴党的党纲的内容,董年烈自语地说道,早在国外留学期间,董年烈就已经接触过一些外国的政党,正因为如此董年烈才知道目前的国内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政党,那些连基本政见、政纲都没有政党谈得上是政党吗?看着报纸上刊登的二十一条纲领,一直以来都以关心政事为己任的董年烈。开始思考着、犹豫着。
“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以及民族的解放与复兴。我们要求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身上的全部不平等条约。我们要求收复全部被帝国主义割让的领土,同时恢复国家以及民族的尊严。”看着报纸上的党纲,这是董年烈自己回国以来。第一次看到一个政党明确的提出要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收复失地,看着这几项纲领,董年烈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入似乎有一些东西被触动了。
“也许这是一个机会。”看着报纸上的中华民族复兴党党纲。董年烈沉思了一会说道,拥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施政保证的民族复兴党,对于董年烈有着明确的吸引力。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这二十一条政治纲领之中,董年烈看到的更多是希望,就冲着这二十一条纲领之中的头五条,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单就是这份勇气,也是现在任何一个党派都无法比拟的。
“淑梅。收拾一下行礼,我去西北!”看着报纸上提到中华民族复兴党党支部,董年烈犹豫了一会开口对一旁正在做着午饭的妻子说道,董年烈决定到西北亲自去看一下。
“爸!你要去西北?是不是做大客车去,我也要去。”正在写着作业的董让听到父亲要去西北,于是连忙站起来面带着期待之色地说道。
成天看着西北实业报上的那些西北的照片。早已让董让心生向往之意,现在有机会去那里。董让怎么可能错过这个机会。
“好,咱们一起去,你也去那看看。”听着儿子的话,看着儿子满面期待的眼神,董年烈开口应到,对于儿子要和自己一起去董年烈并不反对,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让儿子出去见见市面倒也不错。
董让口中的大客车,是春节前西北运输公司开通的省际班车,用的客车是西北公司汽车厂用卡车改造而成的客车,虽然结构简陋,但是用在大同至包头之间,以及其它尚未通行火车的地方,倒也算是有胜于无。
西北钢材公司是西北公司制定的一百多个重点企业中的优先项目,作为重点优先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原料还是机械或是人员都自然得到了优点保障,得益于此,西北钢材公司钢筋以及钢板轧制车间在春节前,就已经提前计划十余天投产。而今随着钢轨车间的轧钢机的轰鸣声,作为钢材公司内的重点工程的钢轨轧制车间也随之开工,随着钢轨车间的投产,西北钢材公司的一期工程就宣告基本完成,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公司制造的一期工程计划。
轧钢的机器在运作时发出的巨大的噪音,一阵像火车汽笛长鸣似的吼叫。又一阵像海啸般狂吼,还有时候像“黄河瀑布”从天而降,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响彻着云霄,红红的钢锭被巨大的机器轧制成了钢轨。此时庞大的轧钢车间笼罩一片火红和噪音之中,耀眼的钢花四处飞溅。
虽然温度仍旧是零下二十余度,但是此时在巨大的轧钢机面前,数十名工人、技术员脸色被火红的钢轨映的通红、脸上冒着汗,正在干着活,那些技术员们不时的在本上勾画着什么。此时的车间里的温度比外界要热出十多度。轧机运行的发生出的巨大的噪音,让这些工人们和技术员不得不用戴起了隔音护耳,工人们不时的大声地喊叫着,充斥着机油味、金属味的轧钢车间,似乎是这个时代工业力量的代表。
和工人们一样,穆藕初同样带着隔音护耳,在初轧机附近,看着那引起钢锭从加热炉出钢炉门。顺着运输滚道徐徐运行,然后经轧机被轧制成钢轨,当伴随着巨大的噪音。火红的长达十二点五米的钢轨从轧机中喷吐出来的时候,顺着滚道经水冷后,黝黑泛着钢铁特有的金属色的钢轨便被制造了出来。
“西北钢材公司、中华式三十八公斤钢轨。”在震耳欲聋的噪音里,穆藕初看着一堆经冷却后被码放整齐的钢轨。看着钢轨一端上书写整打码字,穆藕初忍不住用手去触摸还残留着一些余温的钢轨。
“这批钢轨是西北制造的第一批钢轨。”穆藕初一边触摸着钢轨上的码字,一边开口轻声说道,尽管此时穆藕初的声音完全被掩盖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之中。
和目前国内汉冶萍公司制造的钢轨不同,这批钢轨的规格,并不是国内普遍使用的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而是西北钢材公司专门设计制造的三十八公斤重轨,每米钢轨较英制八十五磅重轨的轻了近六百克。但是其承载能力并不亚于英制八十五磅重轨,因此相比于英制八十五磅重轨,这种三十八公斤重轨在节约一定原料降低成本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其技术指标。
当然说是钢材公司的技术研究室设计,实际上这种三十八公斤的重轨的全部技术资料,全部都是源自司马从后世带来的三十八公斤重轨的技术资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钢材公司的几十种产品的技术规格。实际上都是参照后世国家标准,而不是这个时代的标准。毕竟这些产品大都是直接引用的后世技术资料,自然所需的标准规格也就必须要采用后世的标准。
“刘,抽选取样回化验室进行化验。”穿着工作服带着护耳的卡尔·克劳德对着身边的中国技术员大声地喊道,之前用量尺以及钢轨尺寸检验样板,按照《中华式每米三十八公斤钢轨型式尺寸》对已生产的钢轨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后,卡尔知道现在需要钢轨的成分进行化验,以保证这批钢轨的质量,现在不过是刚刚制造出钢轨,在没有完成所有检查之前,暂时还不能出厂。
“什么!啊!好的,卡尔老师!”听到卡尔的话后,正在仔细检查着钢轨的刘青琴大声回答道,虽然西北冶金研究所的研究员,但是刘青琴却是卡尔·克劳德的学生之一。
西北冶金研究所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冶金研究的技术机构,成立不过四个月,最初只是靠着国内几名留日、德归国的冶金专业的留学生和几十名内地聘请来的工科生从事着最简单的冶金研究,实际上就是技术吃透,研究学习公司提供的一些技术资料,以便应用于生产之中。
自从卡尔这个从美国来的冶金专家来到西北出任冶金研究室主管以来,冶金研究室中包括那几名从日、德留学归学的冶金专业学士、硕士和其它的工科生们,一起成为了卡尔这个芝加哥大学来的冶金专家的学生,跟在他的后面学习着。现在的西北冶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