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节(1/1)
楚楚的俄国人将这一切怪罪在这场战争,还有他们的沙皇身上,在过去李伟业很难想像,在俄国竟然有人这么说他们的“小爸爸”。
当客房里的壁炉里的木柴燃起火焰的时候,感受着屋内慢慢的暖和起来,李伟业起身把房门扣死,然后从自己的行李箱之中取出那台体积不小的收音机。熟练的打开收音机盒,从中取出一圈细细的钢丝之后,又把收音机盒装好,重新放入行李箱之中,而那一圈钢丝也被李伟业装在了衣袋之中。
把行李箱放入饭店的柜子里之后,李伟业便放下阁楼的楼梯,爬上了很少有人上去的阁楼,上了阁楼打开阁楼的窗户,一阵刺骨的寒风便吹了进来。楼,到了饭店的房顶上,刺骨的寒风让李伟业不禁的暗吸一口冷气。
这么冷的天显然不会有人注意到有人在房顶上做着什么,李伟业拉着钢丝很快便在饭店的房顶上拉了一条长达30米的天线。待天线拉好之后,李伟业连忙重新回到了阁楼,关上阁楼的窗户,顺着楼梯回到自己租住的客房里,李伟业才算是重新找到了一些暖意,之前要房顶上接天线实在是太冷了!拉扯天线的钢丝的一端被李伟业小心的掩藏在客房的窗户外,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接进屋内。
“呼!”深吸了一口气,李伟业便重新抱出那台收音机放在桌子上,然后按照过去的训练熟练的打开收音机,再把钢丝与其连接妥当之后。便接通过了收音机的电源,仔细检查了一下之后,李伟业便戴上护耳,手按发报键,发出了一份简电。数分钟之后,李伟业收到了另外一份简电,将其译出后,看着上面的内容,李伟业心里才算安静下来,至少这一刻李伟业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这里孤军奋战。
“老板,半小时前狐狸发来了电报,他已经到到了乌兰乌德,将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石磊的办公室之中,一个年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毕恭毕敬的对石磊说道。这个年轻人就是调查部的第一研究室主任方明化。一接到狐狸的发出的密码电报,经过再三确认之后,方明化就来到向石磊做汇报到,这是之前在李伟业被派出之后,石磊亲自己交待的。
“希望他在北边一切顺利,可是咱们调查部派到外国的第一个调查员,意义非凡啊!培训班的里的一期学员,必须分批派出去,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对方的存在。希望不久以后,他们能传回来有用的信息。”听到狐狸已经安全到达到了目的,石磊脑子不禁回想起那个在培训班中,用俄语大声斥责着俄语教员的年轻人。
“老板,我觉得我们把第一期的学员都派到俄国,会不会有些鲁莽,危险先不说。要知道现在相比于那里,国内更需要我们的派出情报员,毕竟国内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公司和俄国人之间的生意,除了大老板的化工原料和军装之外,并没有什么过多的生意上的往来,我觉得……”
想了一下方明化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因为直接参与了培训班的培训,方明化知道这一批学员调查部花费了多少苦心,可是把这批学员大都投放在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让方明化觉得有些浪费人才的感觉。毕竟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目前最需要调查部派出专业情报人员的,不是西伯利亚,而是公司周围的任何一方势力,更何况他们在俄国所担负风险也远比国内的风险要大的多。
“好了!我知道你爱惜那些学员!这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了,不用再说了!”听到方明化这么说,石磊便开口制止到,虽说知道在现在这个战争时期,自己向俄国派出的调查员,一旦被俄方发现以后,百分之百的会被当成德国间谍,从而被俄国军队或警察处决。明知道担着的风险,可是石磊却不得不把自己调查部中倾注了大批心血,培训出的第一批职业情报员给派到那里,要知道大老板的眼睛未来可盯着那里,石磊不得不早做打算。
第158章改变
每天早上都会7点钟的时候,在各个工厂区之间的职工住宿区,就会看到四人一排排成长队的儿童少年,身上穿着黑色的制度,肩挎着书包,唱着儿歌排成队列朝前走,随着歌声的响起,不时从各个宿舍楼内跑出同样穿着黑色制服的少年儿童,在进队前他们都会在路口立正,等待着进入队列。这些少年按身高自觉的排成长队,一边排着队列朝学校走着,一边唱着老师们传授的歌曲。
原本按照司马的计划,西北小学和中学将建在一起,建成一个综合学校,可是因为中学的学员人数扩大的数倍,使得司马不得不改变最初的设想,把整个综合学校全部让给了中学。但是办立小学事关到公司内部的职工子弟,幸好因为公司的一批工厂迁出公司的核心区,使得公司闲置下来一批空置的厂房,经过简单的改造之后,这些闲置的厂房,就成了公司的各个小学。
这时司马才发现,与综合小学相比,虽然如此一来,公司的小学分散成了二十来所小学,每所小学内不过只有几百名学生,可是这些学校距离学生们住的地方并不远,使得他们每天步行就可以上学、放学。这时司马才意识到自己在办学时犯下的一个错误,毕竟小学不比中学,在不是寄宿制的情况下,让这些儿童怎么可能到十多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才决定以后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些厂房改建的学校进行整修,以使其适合教学。
“爸!我去上学了!”听到窗外传来的歌声。黄西群连忙背上书包。穿起皮靴,向正在吃着早点父亲说道,没待父亲回答,就开门跑了出去,皮靴附带的防滑链在与地面接触时,发出清脆的撞击声,顺着没关的房门传进了客厅。
“西北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连孩童现在都是如此整齐划一,纪律森严。”黄之远看到窗外的场面,由感而地说道。听到屋外的歌声清楚了不少。再加上传来阵阵铁链与地面撞击的声音。而寒风顺着未关的门吹进来的客厅之后,黄远生放下早点起身去关门。
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看到儿子规矩地站在自家的信箱旁,立正等待着进入上学的队列,看着幼小的儿子不时调整着帽子,努力并拢双腿,以使自己的姿势再标准一些,显然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笑话的对象。
再一看对面的王工家的儿子、女儿们都像西群一样,站立在信箱旁等待着进入学生们上学的队列。连绵的红色洋楼门旁的信箱旁总是站着一个或几个儿童,穿着黑色制服的儿童,在布满冰雪的路边站立着,是再显眼不过。虽说他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社区之中,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可是在这时。他们只不过是用微笑相互打着招呼,然后站立在自家的信箱旁边。
“西北的变化太大了,半年多以前自己刚来到这里时,这里只不过是一个稍大一些的工厂区罢了。怎么也没想到这里现在竟然成了一个工业城!”回到饭桌旁坐下接着吃早点的黄之远拿起西北实业报之后,自言自语地说道,哪怕不看报纸,作为西北实业报的主编,黄之远也知道报上的内容。
之所以每天都会重看一次自己审核多次之后的西北实业报。其原因就是因为黄远生的职业本能。要求自己这么做,饭桌上还放着几份内地报纸。这些报纸大都是内地的知名大报。西北公司为了解关内的时局、信息,特意定了数百份这种报纸,每天都会用火车从京城、天津送到西北工业区,而作为报社主编的黄之远则必不可少的得到其中的一份。
“哎!内地的乱局注定不可避免了!”看到桌上的各省督军团又在推痿扯皮的新闻,黄之远不禁叹口气说道。
“我在这里到底是在做些什么,实业真的可以救国吗?工业区真的像自己在报纸上所说的那般,是最后一块净土吗?”看着内地报纸上那些犀利的文笔抨击,再联想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