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节(1/1)
,如果能得到担任过北方政府要员的周学熙的帮助的话,引其参股的话,到时铁矿、钢厂的事都会好办许多。
“老板,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前些时候周家已经派人来和我们洽谈购买纱机的事宜,因为周家希望先付一部分机款剩余部分暂时赊欠,当时我并没有答应下来,现在如果老板愿意……”方理说这话时底气都有些不足,要知道这可是几十万的生意,虽说周家的信用搁在那,这么大一笔单子,就是再借给方理几个胆子他也不敢私自答应赊欠。
“他们定的单子有多少?”在司马看来自己造这些机器,除了自身谋利,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促进国内民族企业利用一战这个宝贵时机加快发展。如果说因为这些企业家一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些机器,而导致他们推迟办厂时间,并因此错过了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宝贵的发展时机的话。那样做的话就有违自己的初衷了,这并不是司马乐意见到的。
“老板,周家现在的厂子是15000锭的生产能力,现在准备扩大到六万锭,差不多将几十万的单子,但是周家现在只能拿出一半,余下地说要到年底新厂投产后才能付清。”方理一听老板这么问道自己,心下知道没准老板心里想应下来,可是却知道这个单着实太大,一下赊下几十万,恐怕在国内的国商里还没有那个人有魄力做出这么大的手笔。
“也就是他们要赊欠差不多三十多万,拖到年底时间也有点太长了,如果他们愿意分期结款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一下拖欠三十多万,拖欠的未免太多了,而且是到年底对能结算,但是如果分期结款倒也是不错。司马算了一下若是把这些赊款分成十二个月,分期付款的话,差不多第二个月以后就是纯利润,那怕公司十个月以后才能得到这些款子,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分期结款?老板,你是不是准备答应周家?”虽说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方理还是被老板几乎想都没想就应下让周家赊欠下这笔巨款给惊了一下。
“周家的名声,就能值这三十万,更何况只是分期结款,以后只要是国商们购机器,赊欠额不超过40%都可以用分期结款的方式。”司马之所以这么说,除去想扶持国商发展之外,还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办厂的国商们,办厂除了谋利之外,也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发展实业,以达到他们的强国理想。
而且是现在如果公司在他们创业时赊销给他们机器,所换取的除了国商的发展之外,同时也能使得各地国商承下这份情,对以后公司的发展是绝对有利。更何况司马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相信这些办厂的国商们绝对不可能拖欠机款,这个时代的商人远不是像后世那样,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更不会出现杨白劳逼疯黄世仁的笑话。诚信是这个时代的国商们的立业之本,一日毁信,万年难赎。可惜后世国商们的所为却恰恰与其相反。
“这样,你今天去通知一下周家,把我们的意思和他们说一下,如果他们答应的话,就在国货展时签约,顺便问一下是否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去拜会一下国商前辈周先生。”虽然嘴上这么说,司马也知道有自己备了这么大一份厚礼在前面做着铺垫,恐怕到时周家的大门也就为自己打开了。
第80章周家(上)
“……欲挽回此劫,第一步须唤起民众,对外货不买不卖主义,第二步须竭力提倡国货,一方促进社会,革新工业,以齐抵抗外货,一方使人人得认识国货的机会……我们……不救国则已,救国当自提倡国货始……”
这是周学熙担任农商部部长举办国货展时所发出的邀请信中,如是写到,后世之人大用外国品牌时,根本无法想像这个时代国货对国家、民族的意义,更无法想到如果满地皆洋货对国家、民族的影响之恶劣,这一切后世之人大都无视。居其位、谋其政,周学熙曾身居财政部总长、农商部总长,其发展国货实业也无可厚非,但是待洪宪事起,袁世凯要当皇帝,觉察到自己是“错投”,从而,离袁往北海养病去了。
虽说个人已辞去公职,但是周学熙仍然以个人投资、集资的方式发展实业。他以天津为基地,经过苦苦经营、多年努力,周学熙亲手营建了一个资本总额达四千余万元的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包括水泥、陶瓷、纺织、煤矿开采、玻璃制造等大型企业。他拥有自己的银行和货币发行,并统一了全国流通货币,成为北方最大实业家。
共和五年,华新纺织有限公司注册后,在天津厂开工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建立华新的其他几个纱厂。如果按照历史上的发展,周学熙直到共和七年才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兴建成华新纺纱厂,而当工厂投产时一战早已结束,虽说工厂仍有利润但是其利润远非战时那般丰厚,同时还要面临日商打压,这次司马送去的这份大礼,至少可以其的工厂在共和五年年中左右投产。
“父亲,今天上午西北通用机械公司天津商行地方经理通知我们,他们公司董事长同意我们赊欠机器,余款分一年十二个月偿清。”周明泰毕恭毕敬地站在父亲面前说道,虽然本意不喜经商,但是作为周家的长子周明泰却必须要尽起周家子弟的责任,在商海打拼。
“哦!明泰,是不是他们董事长到天津了?如果没到的话,方理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魄力答应赊欠这么大一笔机器款子吧!”虽说去职后的周学熙每日焚香顶礼,斋戒沐浴,检阅《藏经》,俨然像个居士一样每日与佛经、佛学为伴,但是办理实业和集团事务却仍然是其重心,时下一听到明泰说道他们答应下自己的要赊机器的时候,心下就有九成把握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到了天津。
其他人也许不知道,但是从事实业几十年的,最近又新近涉足纱纺业的周学熙可是知道,那西北通用机械公司制造的纱机,可是比英国爱色利斯纱机和美国的怀丁纱机,要先进很多。自从在技术人员那得知这种纱机的性能远非时下欧美最先进纱机可比后,周学熙就一直希望见一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的董事长司马。
甚至于为此向天津商会打了招呼,让其指名邀请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的司马前来参加华北国货展。现在他们既然答应了自己赊欠机器款的要求,如果没猜错的话的看来那个名不见经传的董事长已经到了天津了。
“是的,父亲,方经理托明泰传个信,他们董事长希望能在父亲方便的时候,前来拜见一下父亲,说后辈拜见国商前辈实属应尽之礼。”虽说周明泰本身并不喜经商,但是当看到别人如此尊敬父亲,周明泰本身也觉得非常自豪。
“哦,明泰,你今天亲自上门,把我的名贴给他们董事长送去。”虽然心下很想见一见这个西北通用机器公司的司马,但是身为北地商界泰斗的周学熙,显然不太适合在眼下国货展即将开展时,去饭店见一个素昧平生年轻后辈,否则只怕改日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报社会登出什么国货展名次内定的之类。
在天津孟庄有一组极体现房主人风格的中西合璧建筑。紧靠墙子河岸边,约十亩余。宅地建筑因既有三座楼的住宅,又有出租房屋七所,已形成里巷,故命名“三多里”。这便是周府。
“这么多年了,还没见过像你这么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如此年轻所为已超过老朽甚多,明泰,你应该多向司马学学,在口外那地方创下那么一片基业着实不易。以后司马贤侄还要替老夫敲打敲打一下明泰。”
在周家大堂里,周学熙看着眼前的司马,之前在司马来时就已经对其抱有好感,时下谈了一会显然好感更堪,单称司马为贤侄就以足见其对司马的好感。
“伯父谬赞了,小侄实是一时运气,实在是运气作怪人,才得以在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