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接受邀请(求订阅!)(2/3)
所以,8月11日,国军部队就开始秘密开进上海,开始准备,包围了日军。
但因为国军统帅部考虑到列强干预等等因素,一直到13日才和日军发生了冲突,打响了第一枪,但很快又停下来了。14日两军又有接触,但很快被叫停,一直到17日才真正全面打响。
这就导致国军的原定作战计划完全失效,留给了日军调兵增援的时间,最后让淞沪会战变成了添油战术,国军逐步增兵,日军也逐步增兵,国军先后投入战场的部队总数达到75万人左右,日军先后投入的部队达到二十多万人。
其次,淞沪会战过程中,国军决心多变,犹豫不决,该打的时候不打,该撤的时候不撤,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无谓的损失和减员。
该打的时候不打,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已经包围了日军、可以消灭的时候,没有马上开始攻击,攻其不备,而是犹豫不决,迁延时日,留给了日军太多的时间增调援兵。
等到日军援兵源源不断的到达战场之后,国军就攻不动了,原定的攻击作战变成了防御战。到最后国军就只能被动防御了,不提之前消灭日军的计划了。
该撤的时候不撤,这个说法可能大家比较难理解。
我们在这里要解释一下,在敌我力量对比比较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发现战局对自己不利,只要能有组织的撤离战场,保存有生力量,以利再战,这仍然是成功的,长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胜利。
但国军在淞沪会战中却多次出现了该撤的时候不撤的情况,尤其是在攻势作战变成防御作战之后,国军第一线的阵地是在上海北部一线进行抵抗,其间发生了血战罗店等比较著名的战斗,确实是可歌可泣、比较悲壮的。
在第一线失守之后,国军退入第二线阵地,依托蕴藻浜等小河流,继续与日军对战。就是为了掩护国军撤退,才出现了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县城、最后全部壮烈殉国的战斗。
这是国军的第一次撤退,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牺牲了姚子青营,但大部队都按计划撤退下来了,到了第二线阵地,还可以继续打。
在第二线阵地上,国军不断投入兵力,日军也不断投入兵力,在现在宝山区的顾村、杨行、大场镇一带都进行了持久抵抗,虽然战术上也有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国军抵抗到十月下旬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坚持不住了。
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了呢?
因为是添油战术嘛,日军这时候已经取得了制空权,不断的轰炸京沪线,后面的部队到了南京、镇江一带,就只能徒步往上海前进了,粮弹物资也都上不来,所以这时候国军已经油尽灯枯了,打不下去了。
既然打不下去了,那么就应该撤退,像之前从宝山撤退一样,留一个部队阻击敌人,掩护其它部队撤退。
但在这个该撤的时候,国军统帅部的决心又开始反复动摇,一拖再拖,前后拖了一星期,等到实在顶不住了,才下决心退到苏州河以南。
除此之外,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的表现也令人羞愧!
都说兵败如山倒,国军从淞沪战场扯下来的时候那叫一个一路狂奔,一泻千里,以至于“京沪杭国防工事”屁用没起就丢了,着实令人汗颜!
那个“京沪杭国防工事”又叫“吴福锡澄防线”,是国民政府为守护南京城而修建的最重要的防御工事。
该国防工事是1933年由参谋本部城塞组设计,阵地内设置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建有射击、观察、通讯、交通、伪装、掩体、障碍等设备,以轻机枪、重机枪、战防炮工事为主体,组成环形防御体系。
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尽量利用天然障碍物,辅以人工障碍,形成永备工事。
从1934年开始,军事委员会先后派第36师、第57师、第87师、第88师、dú • lì工兵1团、工兵学校练习队、宪兵团,分期分批修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