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装备与俘虏(新书求围观)(2/4)
抗战时期国军战斗力之所以弱,开战之初两百万部队被日军二十万人打的丢盔弃甲,除了国力的巨大差距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装备口径大小不一,后勤压力大,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是由于民国成立之初,政出多门,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
各地军阀各有武器采购来源,自制武器更是无个制式标准,工业加工能力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dàn • yào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面。
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中国军队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这样的情况导致,国民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出各地到底装备有多少种枪械火炮。
最终1930年国民政府在忍无可忍之下开始了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各种杂乱武器。
但限于国力,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军备的统一,在军备整编后,中国军队仍装备杂乱,光步枪就有4个不同口径。
而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dàn • yào也未必能通用,这就在后勤保障方面成了噩梦,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战后国民政府高级将领检讨敌我优劣的时候就多次提到了装备的问题,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曰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
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和两种口径,另外东北军部队的步枪口径是,而捷克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
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也有多余的dàn • yào给你,可是你就是用不了的现象。
尽管眼下部队算上那些从周家拉回来的两百多壮丁,上下不过三百五十余人,真正能编入部队的更是只有不到三百人。
但是这关系到部队今后的作战能力以及后勤补给,所以必须慎重!
如果将这些武器只挑姓能好装备部队,而不管口径的大小以及枪械数量的话,那么部队的战斗力并不能有多大的提升,甚至于还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