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1/2)
尚小——乡试之时,连七十多岁的老秀才都拎着考篮应试。所以柳氏和张嬷嬷但笑不语,没有吱声。
颜宁宵少年意气,也不推辞,大大方方接过端砚,“承蒙吉言。”
又说了会子话,颜宁宵告辞,柳氏命颜睡莲送他出去。两人出了归田居,一路上颜睡莲谈笑自如,问他家桃子什么时候熟最近都读些什么书等等,颜宁宵倒也耐心,一一解答。
张嬷嬷瞧见他们走远了,不可思议的问柳氏:“夫人,你不是打算这就给她相看女婿吧?她才八岁,是个娃娃呢。再说了,这颜宁宵是同族,虽早就出了五服,也不好通婚的。”
“我当然知道,颜宁霄身世复杂,他其实不姓颜,和京城泰宁侯府有莫大的渊源。如果他能连续在今年秋闱、明年春闱都能高中的话,泰宁侯府可能会让他认祖归宗。“柳氏端着茶杯笑道:“不过也不急,咱们广撒网,慢慢挑,横竖鱼儿还太小,先养着看看。”
芙蓉塔颜解元填词,暑雪轩诸芳送如玉
夏末秋至,便是三年一次的秋闱,蜀地万名秀才们齐聚成都,一度使得成都的房价粮价纸笔等物价上涨三成。
秋闱发榜,颜氏家族照例有数人榜上有名,敲着铜锣四处报喜。而今年所有的荣耀似乎都归至给一人——本次四川布政使司解元颜宁宵。
大燕朝颜氏家族上一个解元叫颜志晖,二十三岁成为探花郎——即颜睡莲的父亲、如今的翰林院从四品侍读学士、天子近臣、大燕百科全书《承平大典》的主撰官之一。
睡莲老爹中解元时二十岁,这颜宁宵才十七,堪堪的俊秀文雅少年郎,前途无量。
消息传出后,颜氏族人纷纷奔走相告,腰杆挺得笔直,似乎觉得颜宁宵三年后进士科必定的中,说不定能青出蓝而胜于蓝,穿着状元袍衣锦还乡呢!
金榜题名已经来了,洞房花烛还会远吗?
各种民媒官媒踏破了颜宁宵家的门槛,寡母荣氏口干舌燥,反反复复将“算命的说我家宵哥儿不能早娶”、“哥儿要准备进士科考试也无心婚姻”等等推辞之词轮轴说了无数遍。
当听到四川布政使的夫人看中颜宁宵做幺女婿的传闻时,张嬷嬷坐不住了,停下手中绣了一半的小兔儿,埋怨道:“夫人啊,您说广撒网,先养鱼。这鱼倒是养肥了,可是被那么多人惦记,咱们抢不过啊!”
柳氏洗净了手,正在剥一个裂开嘴笑的甜石榴,晶莹剔透的石榴子一个个落在粉彩瓷碗里,煞是好看。
张嬷嬷急了,“夫人,您倒是说句话呀,只要您发话,我这就去十七嫂子家探口风。”
“一个解元而已,在成都算是人物,但在京城,顶多是个凤尾。”柳氏头也没抬,拨弄着手心的石榴子。因在孝期,她向来不施脂粉,衣服也素淡,今天她只松松挽了个圆髻,用竹钗固定,一身佛头青的素绢裙衫,愈发显得清淡了。
这意思,就是还瞧不上颜宁宵了?张嬷嬷瞅着柳氏波澜不惊的脸色,琢磨不透。
柳氏补上一句道:“如果十七嫂要给宵哥儿定亲,这说明这家人短视眼皮子浅,从此当普通族人来往即可;如果她婉拒了所有人的提亲——。”柳氏话题一转,“暂且看看宵哥儿在尊荣面前是不是像穷困时那般云淡风轻,横竖睡莲还小,有的是时间看清一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