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圣人悟道(3/4)
王守仁认真思虑许久,摇了摇头:“何解呢?”
宁远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本公子要是直接说出来,那本公子不就是心学的开山鼻祖了?
你王守仁、王伯安、王阳明的圣人的位子还能坐稳?
他无奈万分,仔细想了想,问道:“何为理?”
王守仁当即沉默下去,细心思索起来,时而皱眉,时而傻乎乎的笑。
宁远耳旁倒是清闲了许多,可也有些怪异。
深究起来,他这已经是给王守仁提点了一个思路。
毕竟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最根本,便在于一个“理”字。
理是什么?
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行为处事的方式。
前贤朱夫子朱熹便提出,理在物上面,故而才会有格物致知。
另有先贤陆九渊提出了与当朝主流不符的言——理在心里。
直到王阳明龙场悟道,一种基于先贤又超脱的理论提出,为当代死寂一潭的儒学带来的了光明。
简而言之,他这是给王守仁提供了一个思路。
用后世的话来说,那便是催化,直接将王守仁往心路上面领。
如果王守仁参透心学的开端,一个新的流派便会在最短时间内发扬光大,影响整个大明,影响未来。
在后世,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名作“行知”,也是因此而来。
自然,也有“一生俯首拜阳明”等经典典故,影响深远,门徒广传四方。
大军不急不缓的向着霸州而去,待得天色渐黑,也才行了五十里。
宁远一挥手:“安营扎寨,该吃吃,该喝喝!酒肉不限!”
后面的众多将士齐声欢呼。
正常来说,行军打仗,是不允许喝酒的,这是历来已有的规矩。
可在大将军这里,没有规矩,吃喝随意!
当晚,许多将士都喝多了。
宁远也带着几分醉意,写了一份书信,命驿站之人快马加鞭送往霸州知府衙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