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下乡工作队(1/3)
民国四年,1915年,已经进入到11月。
河北的棉花种植一般在4月份,留给管齐的时间并不多。
他只有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在河北全面推广新棉种。
不用提如何说服棉农改变传统,放弃种了一辈子的老棉种改换新棉种,就是他们愿意种新棉种,管齐把各地需要的种子运到棉农家里都是个大工程。
靠他在山东组织走私网的经验远远不够。
他在山东时候,基本不和最底层的棉农打交道。管齐联系的是大小地主。棉农租了地主的地,最少要交出一半的产出做地租。
种粮食的基本都是如此,这是保底的地租,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交一定的金钱。
而棉花还有点特殊。棉农种的是棉花不是粮食,留着棉花也不当吃不当喝,所以他们的棉花都给了地主。一半交租,一半就卖给地主。
河北的情况也是一样。就是说棉农管种,收下来的棉花,全在大小地主手里。
这样管齐只要和大小地主接触就足够。
现在不同了,大小地主并不在意棉农种什么样的种子,他只要收上来棉花就可以。管齐要推广新棉种,必须直接和棉农打交道。工作量一下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且麻烦更是直线上升。
农民限于自身的境地,根本不敢尝试新东西。对他们来说,任何一次不成功的冒险都能导致家破人亡。
他们没有资本冒险。
如果让他一个人领衔这件事,管齐真没有信心完成。好在第一次下乡有吕阳和他一起。
大禹集团成立了第一支下乡工作队。
这支工作队的组成比较奇特。一半是管齐带着从山东召回来的手下,一半是石祥带的护卫队人马。
领队的是吕阳。
二十多人,几辆马车,载着物资和野营装备,来到了沧州。
河北的产棉区主要在三个地方,沧州,衡水,邢台。
吕阳定下的目标是让这三个地方明年全部换上新棉种。沧州距离天津最近,工作队先来到这里展开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沧州下辖的青县。
县城外的官道上,一字排开五顶帐篷。现在已经是黄昏时分,队伍就在此扎营。
石祥拿出一面小镜子,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认真的审视了一番。
镜子里面是一个戎装笔挺的帅气军官。
护卫队的名字虽然听起来不大气,好像地主家的保镖一样,但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当大华纺织厂的生产力爆发之后,吕阳第一时间就给护卫队全面换装。
他来到民国,见过了北洋军和各国军队的军服,了解了热兵器作战的特点,所以他结合大汉朝军队的军服样式,亲自设计了一款属于自己的军服。
北洋军的军服过于松垮,没型不精神;日本军队的军服又太过于紧张,高高的立领仿佛两把刀顶着人的脖子,看起来仿佛马上就要让自己窒息。
吕阳给护卫队设计的军服完全避免了上述两个缺点。这是一款小翻领、收腰的笔挺军装,这继承于汉朝的男人服装。
秦汉服装一直是曲裾深衣,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小翻领就是继承于此。
相对女子来说,当时的男子腰间系有革带,吕阳就在军服上转化为收腰。
支持吕阳做出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大华厂出品的新布。
斜纹布比其余的布都有型,而且还柔软。
随着布玛的加入,吕阳又有了印染厂,可以随自己心意挑选颜色,他果断选择了铁青色。
目前北洋军是灰色,灰蒙蒙一片,仿佛炊烟一样,轻飘飘没有质感。
日军的是黄色,屎黄屎黄的,看着就恶心。
铁青色就不同了。吕阳来自大汉朝,那时候的军队,全盔全甲,浑身上下都是铁,一眼望去是一堵钢铁城墙。
来到民国,吕阳自然就挑选了铁的颜色。
护卫队穿上这身军服之后,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当他们列队行军的时候,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杀气隐隐释放。
吕阳最重军容,他不允许自己的军队如北洋军一般穿上军服也脱不了松垮。
石祥是护卫队中最高长官,他更是时刻以身作则,随时都让自己军容整齐。
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护卫队的军人不能做到戎装笔挺都是犯罪,是对不起这一身军装。
石祥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这支部队和当前任何军队都不同。
虽然他们的名字还是护卫队,可是这一支护卫队比起同等数量的北洋军都强大的多。
甚至就连日本军队英国军队,石祥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单从军服上看,只要眼不瞎的都看得到,护卫队宛如行走的雕像,充满了冷酷的力量感。
他不知道吕阳要带他们走向哪里,但是他深刻的意识到吕阳绝对没把他们仅仅看成一支守护大华纺织厂,保卫大禹集团的军事力量。
这时候的石祥已经被吕阳完全拉了过去。大姐头已经成为了过去,吕公子才是现在和未来。
当然这也不矛盾,在石祥看来,大姐头是吕公子的太太,他们是一体的。
护卫队的改变不仅仅是军服,他们的改变是全方面的。
包括新式的行军帐篷。
这也有赖于吕阳的人生经历。汉朝军队作战以冠军侯霍去病为代表,动辄转战千里,所以他们有完善的野营设备。
而这些东西北洋军都没有,他们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千里作战,没有这个需求。即使调动到别的地方驻守,当地也有军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