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桃花得气美人中(1/2)
正如一年前多铎大军逼近南京时的模样,这时的南京城也是一片萧瑟。秦淮河边水声寂寂,鹤鸣楼上板荡潇潇。街上无行人,店家空添灯。
谁都知道,大明要杀回来了。不仅满城的“真满洲”恐慌,剃了发的汉人百姓也心有戚戚然。剃发易服,便是归顺。此处归顺,彼处便是叛逆。
不过,就在这一天的大清早。百姓们打开窗户惊讶地发现,似雪片一般地白纸从空中纷然而落,清风一吹,纸片就飞入了屋子里来。
“留发者为顺民,剃发者为难民。”纸片上就写着这十二个字。百姓们一时心情激动,便互相转告。只一日之间,“留发者为顺民,剃发者为难民”这句话便在南京的市井之间传开了。
柳如是正坐在书房中,面前烤火的炉子暖意熏熏。
她柳眉微皱,将手里握着的一张张纸丢进火炉中。火苗上窜,迅速将纸张吞噬。
这些是她和陈子龙的书信往来,也有郑森的密信和李定国送来的蜡丸。这些密信看上去错乱复杂,其实内容大致相同,总结起来就是里应外合,以最小的代价夺回旧都。
柳如是读过之后一一写了回信,让钱谦益代自己发出。而她自己则要将这些证据销毁。
她一张一张地烧着,手上握着的信件也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的一张,她几乎就要投进火炉时却犹豫了。
她将这张纸捧起来,目光中满是爱怜和疼惜。在这张雪白地薄纸上写着几行蝇头小楷,看上去极为工整。看得仔细,才发现是一首诗。这诗叫做《寒食》,如此写道:
愁见鸳鸯满碧池,又将幽恨度芳时。
去年杨柳滹沱上,此日东风正别离。
这首诗定出自陈子龙之手。但他似乎却无意让柳如是看到。因为这张纸不过是用来包信札用的。若不是柳如是心细如发,或许也发现不了。想必是陈子龙在情急之下,误将自己写好的诗用来包信了。
柳如是似出神一般地念着:“愁见鸳鸯满碧池,愁见鸳鸯满碧池……”
这句神来之笔让她彷徨心酸。陈子龙为何见了满池的鸳鸯就会发愁?那是因为,他望见了鸳鸯的如胶似漆,就会想到自己和柳如是的分离。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眼下抗清形势大好的时候,柳如是却因这样一首诗陷入了对往事的追索当中。
于是,她暗叹一声,缓缓站起身来,踱步来到桌前,也提起笔来,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刷刷点点地写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首诗便形成了。只见这诗写道: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
大抵西汀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她写完落笔,但满面地愁色一点也没有舒展。这是一首应答诗,已作陈子龙《寒食》的应答。她歪着脑袋,将自己的这首诗看了又看,自己和陈子龙往日相处的爱恨离愁也渐渐浮现在了眼前。
她本以为,自己已斩断了和陈子龙的情丝,只把他当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她以为自己很洒脱、很dú • lì。可当她读到陈子龙的诗时才发觉,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洒脱,并没有那么dú • lì。
她似乎还深爱着陈子龙,只是将这份爱埋藏在了心底里。而陈子龙的这一首诗又将沉沉地情愫勾起,让她生起无限怅惘之情。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了开来。钱谦益人到声也到:“夫人,你可看到院中飘散的字条了吗?”
柳如是猝不及防,急忙用书本将自己的这首诗盖住。钱谦益喜色满面,见了柳如是这略显慌乱地神情也是一怔。
“你怎么不敲门?”柳如是扬起一对嗔目带着埋怨说道。
钱谦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为夫无状,惊扰了夫人。还请夫人谅解。”
柳如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便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
钱谦益将手上拿着的字条迎了上来,说:“夫人,你且看看。”
柳如是带着些许狐疑地神色,将字条接过来缓缓读道:“留发者为顺民,剃发者为难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