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兵谏(一)(1/2)
这天的夜空格外清明,天上繁星点点,月影朦胧,地上也是星火斑斓。
喧闹了一天的桂林城算是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不过食肆酒楼之间、巷陌街角之处,仍有百姓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纵论今日发生的大事。
朱慈炯移跸桂林以来,为了安全起见,朝廷便下了宵禁令,只要天色擦黑就有兵丁上街巡逻,百姓们不得出家门半步。
战乱之世,实行战时的经济管控也算是情有可原,只是可怜了那些做夜晚生意的商户。
而这天傍晚,晋王李定国忽然挥兵回师,不仅救下了瞿式耜和张同敞两位朝廷重臣,也废除了宵禁令,百姓们被禁足数月,一朝脱困便如蛟龙入海,可不得好好庆祝一番?
于是整个桂林城四处张灯结彩,酒店的伙计们上街吆喝,招徕顾客,人们呼朋唤友,或上街游逛,或去酒楼饮酒听曲,一派欣欣向荣之相。乍看起来,还真以为是太平年景呢。
而此时的靖江王府却与热闹的街景却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大殿上也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但却没一人敢做声。宫女太监们排列站在大殿两侧,只是低着头,瑟瑟发抖。
而站在中间的是随驾而来的大臣们。他们表情各异,或默然不语,或垂首啜泣,或獐头鼠目,或呆若木鸡
朱慈炯面色苍白地坐在上首的御座上,木然望着阶下群臣以及看押他们的甲胄鲜明的士兵们。
这些兵丁目光矍铄、台阁生风。那些噤若寒蝉的宫女们就站在他们身旁擦着眼泪,但兵丁们目不斜视,就像一块木头似的立着,绝无半分调笑之意。
朱慈炯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兵。在此之前,无论是北京的紫禁城,还是南京的紫禁城,他所见到的禁卫军大多都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偶尔也出过禁卫军调戏宫女被杖责的事。
可当朱慈炯见到李定国的这些兵丁,内心世界的秩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不明白,为何国家的正规部队是那样的懒散,而出身于草寇的李定国大军却军纪井然。
这是绝大的讽刺,也是上天跟朱慈炯开的莫大的玩笑。一种从所未有的幻灭感袭上了朱慈炯的心头。
于是,他身子抽搐,“哇”地一声掩面痛哭了起来。
大殿本来安静非常,朱慈炯突然大放悲声,群臣也不由得惊了一下。大理寺少卿姚思孝竟也按捺不住,跪地哭了起来。
悲伤的情绪瞬间蔓延开来,亡国之感笼罩在了每个人的头顶。
群臣纷纷跪地,一个比一个哭得凶。而宫女太监们本就在小声啜泣着,现在见众人皆哭,自然也是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起来。
一时间,整个靖江王府的大殿悲声四起,哭作了一团。
就在这时,殿中的士卒们忽然肃立,齐声叫道:“晋王!”
这些健卒们声如洪钟,一声呼喝,声音竟然盖过了所有人的哭声。
朱慈炯缓缓抬起头来,只见李定国身着厚甲,腰悬佩剑,气宇轩昂地走上殿来。
他走到阶下,跪下叩拜道:“臣李定国拜见陛下。”
大臣们、宫人们都收了哭声。最终的悬念马上就要揭开了。那就是发动兵谏的李定国要如何处置皇帝。
所有人都瞪着眼睛望向李定国和朱慈炯,大殿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朱慈炯也望了李定国许久,眼中愤怒的火焰渐渐熄灭。
“李将军,你打算如何对待朕?”朱慈炯颇为沉着地问了句。
李定国又把头向下低了低,答道:“臣誓死扶保大明朝。只是朝中奸佞作梗,易坏大局。臣冒死回师,只为清君侧。”
“哼!”李定国的回答,朱慈炯不屑一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