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92(2/2)
大约二十亩地的玉米,只一个上午,就都收割完了,张千户还带着人将连蔓儿家的高粱和糜子,都帮着收割了大半。
看着打谷场上排列的整整齐齐的玉米栅子、高粱垛、糜子垛、玉米秸秆、高粱秸秆和糜子秸秆跺,连蔓儿不由得感叹,真是人多力量大。
张氏和连枝儿早一步从地里回来,吴玉贵给家里捎了信,王氏带着吴家玉也来帮忙做饭。
都是壮劳力,干的又是体力活,晌午饭,连蔓儿家准备的非常丰盛、实惠。他们一共准备了四桌的饭菜,每一桌上都准备了大盆的小鸡炖蘑菇、粉条、豆腐炖鲤鱼、烧鹅、酱肘子。另外还准备了五个炒菜和四个凉菜。主食安排的是白米饭和白面的馒头。
晌午收工,请张千户来吃饭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
“军令如山,六爷吩咐,干完活赶紧就回,不得叨扰地方。”张千户拒绝来吃饭,说是立刻就要回去复命。
张千户说军令如山,让连守信为了难。不留张千户这些人吃一顿饭,他心里过意不去。可是要让张千户违反军令,这也是他不愿意的。
在连家人面前,张千户一直称呼沈六为六爷。现在说军令如山,张千户依旧称呼的是六爷。连蔓儿眨了眨眼,这是不是说,于公于私,张千户都是沈六的心腹。而且,这个不能叨扰地方,其实也还有商量的余地?
“千户大人,不是有句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吗?还说皇帝家都不差饿兵。到吃饭的时候了,六爷也不会不让你们吃饭的,是吧?”连蔓儿就笑着道。
张千户听连蔓儿这么说,忍不住就笑了,他身后那些士兵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小姑娘说话来一套一套的。”
“也没特殊预备,就是家常的饭菜。我们庄户人家,给人帮工,就是这个讲究,得吃饭,要不,就是瞧不起主人家。”连蔓儿又继续说道,“千户大人,刚才你可还说,六爷的吩咐,到这,啥都听我们安排。”
“那就听连姑娘的吩咐。”张千户冲着连蔓儿抱拳,笑道。
酒席就安排在铺子里面,地方宽敞,一应都是齐备的。连守信还搬了酒过来,被张千户给拦住了。
“饭可以吃,酒却万万不行。”张千户这次的态度很坚决。
连守信知道,他们确实有军纪,而且一群人喝的醉醺醺地骑马回去,也不像话,也就作罢了。
吃过了饭,张千户也没立刻就走,又跟着连守信他们下地,帮着将花生、大豆等都收了,又和连蔓儿约定了打玉米的时间,才告辞走了。
五天之后,玉米应该晾干到可以打的程度了,那时候算产量,也正合适。
张千户走了,连蔓儿这一大家子的人又在地里干了一会,到天将傍晚,也收了工。
一共就五十一亩地,若是连蔓儿家自己收,怕是要收上六七天才行,即便有连守礼一家,吴家和张青山一家来帮忙,那也得收上两三天,因为张千户带来的这十几个壮劳力,只这一天的工夫,就都收完了。
预想中为了收秋的腰酸腿疼、手脚起泡都没有出现,连蔓儿衣炔飘飘地站在打谷场上,心里打定了主意。
要多多的赚钱,要雇工,要做脱产小地主!
*****
先送上一更,晚上会有二更。
恭喜篮甴不蓝同学成为《重生小地主》的第一个堂主,也是弱颜写了几本书以来,第一位堂主。(未完待续)第三百九十二章吃玉米
二更,求粉红。
*******
只一天的工夫,连蔓儿家就将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张青山本想是给闺女和姑爷帮上两天的工,见情况有变,他家里也要帮着收庄稼、摘收果子,就只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儿子、媳妇和孙女回烧锅屯去了。
连守礼接着回山上上工。
因为到了秋收的季节,私塾里又放了农忙假,五郎和小七就都没有去上学。吴玉贵和吴家兴是先放着家里的庄稼没收,来给连蔓儿家帮工的。连守信就带着五郎和小七,又去给吴家帮了两个工。
小七年纪还小,五郎年纪也不算大。这个帮工,就是两家的情分,谁也不会让两个孩子累着,尤其是小七,被吴家兴照顾的极好。
王氏还叫了连枝儿和连蔓儿去家里,帮忙做饭,吃饭的时候,也叫上了张氏。
在吴家吃饭的时候,连蔓儿家就和吴玉贵商量好,要他推荐两个可靠的短工,过些天帮着打谷、扬场。
“早该这样。”王氏对此是极力赞成,“枝儿她娘每天家里、铺子里的活计,就够忙活的了。五郎和小七,多些空闲,不正好念书。还有枝儿和蔓儿,娇娇嫩嫩的俩闺女,下地做那粗活,我看着都心疼。咱家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也不是请不起人。人要请,还应该多请俩,也让枝儿她爹轻省轻省。”
“看我婶子这激动的,”连蔓儿就坐在炕上笑,“婶子这是心疼我姐。我们都是连带地。”
两家人就都大笑。
王氏更是笑的前仰后合,将一大块鱼肚子上最嫩的肉都夹给了连蔓儿。
“婶子谁也不心疼,婶子就心疼你。”
…………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阳,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还要烤人。连家收完秋后接连几天。凑巧都是大晴天,正适合谷物的晾晒。
这天傍晚,连蔓儿就踩着凳子,从玉米栅子里随便捡了一根玉米棒子出来查看。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尅下来。
五天后,一大早,连蔓儿一家就到了打谷场上。连守礼、赵氏、连叶儿、吴玉贵和吴家兴父子俩,依旧赶来帮忙。至于张青山,张氏没人他来。一来是因为离的远,二来是因为知道,今天张千户还会带着人来帮忙。
连守信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吴玉贵等人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他们这还没准备完,张千户就带着人到了。
这一次,张千户比收玉米的时候来的还要早,带来的人手,也多了一倍。
连蔓儿就知道,张千户,或者说沈六的意思,是要在这一天,就将玉米粒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