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584(2/2)
这是一台七轴五联动数控机床,是由汉华机床公司dú • lì建造的。这种型号的数控机床,属于西方国家向中国实施高技术装备限售的产品,即便是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国外去参观的时候,外国人也要拿布把这样的设备蒙上,生怕被我们看到其中的奥妙。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台机床,在两年前已经完全被我们攻克了……
这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110万吨大型乙烯装置,我们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
这是全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凭借这条生产线,我们击败了曾经风光一时的日本西乎公司,从它的手里抢到了国际汽车巨头的订单……
这是……”
记者们竖起了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他们的笔在采访本上沙沙地写着,同时,他们的心也随着马杰的讲述而逐渐地激动起来。
曾几何时,新闻的本质从客观报道事实,转向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许多记者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目光盯住了社会上那些负面的地方,并以揭短爆黑作为自己的天职。
在记者们的眼睛里,几百起陌生路人扶助摔倒的老人的消息,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新闻。而如果什么地方有一位老人摔倒了无人扶,那就成了天大的事件,成为“拷问”、“反思”、“震惊”的源泉。
同样,中国企业做出了什么世界一流的产品,记者们要么是直接无视,要么就是不痛不痒地发一条普通的新闻稿,后者还往往是在拿了厂家递上的红包之后才会有些积极性的。相反,如果有消息说某件产品其实是山寨的技术,或者质量不过关,记者们就会像注she鸡血一样兴奋,非要炒作到企业关门歇业才罢。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记者们自己也被má • zuì了,在他们的心里,真的相信中国的技术一无是处,所有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有什么自称先进的东西,一定是浮夸的。如果不是浮夸,那么也一定是盗用了别人的技术,或者是这种东西人家外国人根本不屑于要……
从来没有人如此集中地向他们介绍过中国自己的技术成就,全球最大的万吨水压机、全球最大的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世界首创的大型龙门式五轴联动混联机床、世界第二条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每一项技术,都有非常详细的参数,有实景图片,还有国外媒体对于这些技术的带着几分艳羡之意的报道。
大多数记者的血都是热的,那种一心只盼着中国闹笑话的人,毕竟是少数。随着马杰的介绍,记者们偶尔投向林振华的目光也变得逐渐地灼热起来,没错,就是这个人,带领一家企业创造出了这么多的世界第一,他的企业的产品卖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果要说这些成就都是假的,那么汉华挣回来的大把大把的外汇难道也是假的?尼宏重工、西乎公司等倒在汉华枪下的企业,难道也是假的?
“哗……”
当马杰最终完成了介绍之后,报告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记者们发自内心地向汉华表示出的敬意。前几天因为南导的一篇“自主创新之谜”而给记者们带来的疑惑,在这一刻已经烟消云散了。事实胜于雄辩,这么多的事实摆在面前,谁还会相信南导那一篇春秋笔法的文章呢?说实在话,记者们当初看南导的文章时,也能感觉到其中的玄机的,大家都是同行,这种文字游戏蒙得往普通读者,岂能蒙得住记者呢?
马杰向众人微微欠了一下身,退回了自己的位置。毕敏重新走上主持人位置,对众人说道:“好了,我公司自主创新成就的介绍,就到这里吧。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希望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大家到我们企业去进行实地考察,你们会发现许多在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来得及大家介绍的东西,我相信,这些东西也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的。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毕敏话音未落,几十只手臂一齐举了起来,毕敏扫视了全场一圈,指了指前排的一位男记者,说道:“先请这位先生提问吧。”
“非常荣幸!”那位记者站了起来,他先报了自己的名字和报社名称,然后说道:“毕女士,我刚才听了马先生的介绍,感觉非常振奋,我为我们国家拥有汉华这样实力强大的企业而感到自豪。”
“谢谢你的夸奖。”毕敏答道。
那位记者接着说道:“不过,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根据……林董事长所说的某家小报的报道,汉华的许多技术都来自于国外,这个情况是否属实?”
“完全属实。”毕敏点点头答道,“世界工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间互相交流技术、共同进步的过程。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离开其他企业的技术而dú • lì发展,汉华也不例外。在汉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吸收了许多同行的技术,这其中既包括外国企业,也包括中国自己的企业。
我举个例子说吧,由汉华牵头建立的中国化工设备联盟,就是一个相互交流技术的联盟,汉华拥有的110万吨乙烯设备的知识产权,有许多同时也是属于我们的同行的。”
“谢谢。”那位记者点了点头,坐下了,他虽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想问,但每个人的提问机会只有一次,他不能坏了规矩。
前面一位记者的问题,也是其他记者关心的问题,于是,第二名被选中站起来的记者便继续问了下去:“那么,毕女士,你们说的这种吸收同行技术,是否意味着汉华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呢?或者说,汉华的技术其实都是从其他企业那里……借鉴过来的。”
毕敏道:“吸收同行的技术,与剽窃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合法的,互利的,也是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的。事实上,我们有吸收技术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自主开发。我们最终使用的技术与最终吸收的技术相比,已经大相径庭了。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生产工艺,在我们这里使用的情况,比其在原企业使用的效果还好,以至于有些原企业又反过来向我们学习了。”
“这么说,某家媒体披露的发改委以铁路设备订单为筹码要挟国外企业向你们转让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