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503(1/4)
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尤其以“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贸易最为典型。加工企业从海外运进原材料,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后,再把成品输往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成本低廉的海路运输作为支撑,光是运输成本一项,就足以把劳动力的优势给完全冲抵掉了。
随着中国制造日益风靡全球,中国沿海的城市逐渐出现了产业饱和的现象,长三角、珠三角、萧甬、浙南等地工业企业云集,不仅工业用地逐渐告罄,而且由于工业人口大量集聚,还对区域的生态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诸如太湖蓝藻之类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由于当地人口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能够承载的极限,从而出现了生态崩溃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新增的产业向内地转移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交通运输问题,则成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重要瓶颈。金陵长江大桥的拆除,以及长江航道的疏竣,使2000公里的长江中下游航道能够实现江海联运,万吨海轮可以直接上溯到荆楚地区,这就相当于把长江中下游五省的沿江地区都变成了沿海地区,相当于美国五大湖区的区位状况了。
长江沿线各省的政府都看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地把沿江工业带的建设列为全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各省沿着长江新建的开发区、高新区多达数十个,什么硅谷、光谷、超导谷、纳米谷之类煽情的名称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各地招商局的官员们更是满世界乱飞,掀起了一轮新的招商引资热潮。
“这一条长江,可真不够大家折腾的啊。”林振华站在江轮的船舷上,望着江岸上像树林一般密密麻麻的塔吊,感慨万千。
陪着林振华一同在荆西考察的胡妫说道:“林总,不得不说,你的远见真是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早在20年前,你就把汉华的大本营从地处内地的丰华迁到了浔阳,而且一口气圈下了1万亩土地。你知道吗,现在浔阳市的官员一说起这1万亩土地来,简直都有痛不欲生的感觉了。”
“哈哈,当初他们把地卖给我的时候,可是把我当成傻瓜的哦。”林振华得意地笑了起来。
当年,林振华建议当时的市长洪予安在市郊的长江岸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浔阳市的官员对于开发区的前景并不看好。林振华提出要圈1万亩地时,浔阳的官员们都有一种甩包袱的感觉,几乎是以卖白菜的价格,把这些地给了汉华。
十几年过去,如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好几倍,地价则从原来的几千块钱一亩,猛增到了几十万一亩。当年汉华拿下这1万亩地,才花了区区几千万,如果现在要拿这些地的话,就得到几十个亿了,你说浔阳的官员们能不把肠子都悔青吗?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年没有汉华在这里建厂,那么寸土寸金的浔南工业带也不可能这么早形成,浔阳市用廉价的土地把汉华留下来,其实也不能算是赔本的事情。
江轮顺江而下,第二天到达了浔阳。林振华刚下船,就接到集团办公室给他来的电话,让他赶到市政府去,省长正在那等着他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