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61(1/4)
浔阳以后,你要学技术,我会教你。你如果要借钱,我一分钱都不会借给你。学不会技术,你就给我回永禾当农民去,知道吗?”
杨文军看着一脸严肃的哥哥,不禁愕然了。
在汉华重工的配件仓库里,茂乔齿轮公司的老板冯茂乔正在笑吟吟地指挥着手下交货,三轮车上装着满满几箱子泛着金属蓝光的齿轮,车子的轮胎都被压扁了。
冯茂乔是汉华重工招募到的第一批外包供应商,他的齿轮厂刚刚迁到浔阳时,只有18个工人、5台机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凭着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及时的供货速度赢得了汉华重工的承认,承接的业务量不断上升,俨然已经成为汉华重工的金牌供应商。
冯茂乔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什么优势,唯有认真和吃苦这两点,是能够拿得出手的。正因为如此,他接到汉华重工给的每一份订单,都认认真真,甚至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去完成。在交货方面,无论汉华重工给的时间多么短,他都能够按时安成,为此,他和他的工人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林振华从最早提出配件外包的设想开始,就抱定了要培育供应商队伍的想法。负责供应商管理的彭少哲目光如炬,一直在审视着每家供应商的表现。有些企业受不了汉华重工对于质量的苛求,或者本身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陆陆续续地被淘汰掉了。像冯茂乔的齿轮厂这种态度认真的企业,则得到了彭少哲的特别关照,一天天成长起来。
随着业务的扩大,冯茂乔离开了汉华重工最早租借给他的公用厂房,在开发区里买下了一块地皮,建起了dú • lì的厂子,并把厂子的名称改为茂乔齿轮公司,颇有一些要做百年名企的意思了。买地皮和建车间的投资,都是由汉华重工垫支的,冯茂乔将从未来的收益中分期予以偿还,这也是林振华培育供应商政策的一部分。
建起厂区之后,冯茂乔又开始进行设备采购,原有5台机床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5台,其中包括2台德国产的精密机床。当然,这是从废旧金属公司那里买来的二手货,价格不贵,但性能非常不错。
工人的人数也在增加,由18个人扩张到了50多人。冯茂乔是个恋家的人,他的工人全部都是从铜陵老家招过来的,走进他的厂子,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安徽话,像是一个城中之城一般。
像茂乔齿轮公司这样依托汉华重工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在开发区还有几十家。随着汉华重工业务量的增加,这些企业也在蓬勃发展,他们生产的配件不但能够满足汉华重工的需要,部分还开始销往其他企业。
自己培育起来的供应商开始为其他企业,甚至是为汉华重工的同行企业提供配件,在项哲看来,是有些忌讳的。项哲找到林振华,向他提出,是否需要约束一下这些企业的行为,要求他们不能为竞争对手提供产品,因为这样对于汉华重工的竞争力是会造成不利影响的。
林振华没有接受项哲的建议,他从来不认为国内的同行企业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他的目标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容量之大,不是汉华重工一家能够吃下的,其他企业成长起来,对于汉华重工来说,并不构成威胁。在汉华重工,对国内同行一般使用的是“兄弟企业”这样一个词,只有在谈到国外企业时,林振华才会杀气腾腾地称它们为竞争对手。
对于林振华这种想法,项哲的感觉是过于天真了。不过,项哲也承认,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并不严重。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同行企业即使是抱成团去与国外企业竞争,都还有不足,哪里谈得上自己与自己竞争的问题。至于以后如何,那就到时候再说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