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33(2/2)
在浔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马路边,林振华和项哲、胡妫二人正在视察供应商入驻的情况。看着一辆辆卡车从身边开过,听着卡车上的人们南腔北调的欢呼声,几个人都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简直就是一次和平条件下的战略集结啊。”项哲叹道,“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搬迁整整100家企业过来,真是大手笔啊。”
林振华道:“这算什么,这100家企业,大部分都是微型企业,人不过20,设备只有几台,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一个国营大厂的规模呢。”
“可是这是100颗种子啊,十年后,焉知它们不会变成100家大型企业呢?”项哲想象道。
“怎么,老项,你对这些人有信心?”林振华问道。
“我和他们都谈过,他们全都具备成为一名企业家所必备的进取心。他们的厂子在此前没有成为大企业,完全是因为缺乏机会。现在我们把机会送到他们面前了,我相信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会抓住这个机会的。”项哲说道。
林振华道:“那就好,未来我们汉华重工要想进军世界百强,可就指望这些同盟军了。”
胡妫愁眉苦脸地说道:“你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这么多厂子同时过来,如何组织他们生产,可是一件麻烦事呢。我估计,要完成全部磨合,起码也要3个月的时间。”
林振华笑道:“这可不行,最多给你一个月时间,必须让这些企业开工,而且开始向咱们公司提供合格的产品。至于怎么做,我可就不管了,你不是学工业工程的吗?”
胡妫道:“林经理,这可不光是工业工程的事情。你想想看,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一大堆麻烦事要处理,粮食和副食供应怎么办?生活垃圾和废水怎么处理?我刚刚看到他们车子上还有女人和孩子。这些孩子要上学,女人……也得想办法安置,不能光指望我一个人吧?”
林振华道:“你这样一说,我倒想到了一点,你干脆连农业工程一块搞起来吧。粮食供应这方面,我让市里来解决。副食供应方面,咱们搞一个副食基地吧,组织那些没事干的家属去种菜、养猪,你看如何?”
“嗯,这倒也是一个办法。”胡妫拿着笔在纸上记录着林振华的建议。林振华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进行细致的规划才行,这方面,就是胡妫的专长了。胡妫虽然脸上总带着一些无奈的神色,但内心却是极其充实的。能够亲手规划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基地,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啊。
“老项,老胡,供应商入驻园区的事情,就拜托你们两位负责了。生活方面的事情,邱经理会给你们提供配合。生产方面,你们多听听朱厂长和郎经理的意见。我得离开几天,去办另外一件大事了。”林振华这样对项哲和胡妫交代道。
“怎么,去山里招工的事情,经委已经同意了?”项哲问道。他知道,林振华现在要离开,只可能是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到山区去招收农民工。
林振华点点头道:“没错,咱们国家的第一批农民工,就要闪亮登场了。”
第268章寒山乡
“在我们这里招工?”
满脸尽是皱纹的寒山乡党委书记兼乡长顾恩元用不敢相信的目光打亮着眼前的三位不速之客。这三个人中,两个年轻一点的,分别是林振华和孙晓东;年龄偏大一些的,是原汉华机械厂的副厂长蒋满庆,他现在的身份是汉华化工设备公司里管人事的副经理。
“没错,我们就是来招工的。”林振华呵呵笑着对顾恩元说道,“怎么,县劳动局没有通知你们吗?”
“没有,咳,我们乡里的电话线已经断了一个月了,县里的电话根本就打不进来。”顾恩元回答道,他偷眼看了看乡政府院子里停着的那辆北京吉普,心里对来人的身份又多相信了几分。
“你们几位快请坐吧,我给你们倒水。”顾恩元拉过几张缺胳膊断腿的椅子,热情地招呼林振华一行坐下,然后又不知从哪摸出来几个外观惨不忍睹的搪瓷缸,给他们倒上了白开水。
把这一切都忙活完之后,顾恩元才坐在办公室里最烂的一张椅子上,对林振华等人问道:“你们是什么单位的?这次,想在我们招多少人?”
“我们是浔阳汉华重工公司的,我们打算在你们乡招20名农民工。”林振华回答道。
尽管招募到了上百家小企业作为供应商,但汉华重工的用工荒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浔阳市劳动局给拨来了200名待业青年,经过筛选后,汉华重工留下了100多人,全都打发到车间学徒去了。民政局也送来了100名退伍军人,这些人可不存在什么筛选的问题,林振华全盘接收,然后也送到车间里去了。
对于汉华重工的用工需求来说,浔阳市所提供的这些人,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林振华向经委打了报告,要求打破传统的用工模式,转向农村招收一批农民工,以充实各个岗位。
从农村招工,这已经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了。从6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孩子当工人的大门就已经关上,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摆脱农民身份。乡镇企业的兴起,让一部分农民走进了工厂,但他们基本上都是离土不离乡,甚至于是车间和地头同时兼顾,算不上是真正的工人。
但林振华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将会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用工需求,届时,将会有两亿以上的农民离开土地,远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工业发达地带,汇集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大军。
林振华现在到农村招工,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
林振华的报告最终得到了省经委和劳动厅的批准,首批招收的名额是500人,根据就近原则,将在浔阳市下属的各县招收。浔阳市劳动局在征求林振华的意见时,林振华提出两点:第一,尽量选择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招工;第二,在每个乡镇招工的人数要有所限制,以免工厂里出现某一个地方农民工过于集中的情况。
招工这件事,具体落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