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22(1/2)
“怎么呢?”
“美元换人民币是一块七,45美元,你怎么算出360块了?”
“一块七!”林振华如梦方醒,其实他一直都知道当时的人民币汇率,只是在说起出口的时候,不知怎么,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就按后世的水平换算成一美元兑8元人民币了。他曾参加过一些讨论出口贸易政策方面的会议,会上的专家们都是这样算的。
“一块七的话,45美元才合不到80块钱呢?”林振华有些慌了,“不对不对,45美元只是零售价,算上流通成本,再算上批零差价,我们不是生产一台亏一台吗?”
熊立军道:“我一开始听到这个价钱,也觉得有些奇怪。后来一想,可不是这样吗,人家国外的电器本来就比咱们国内要便宜的,出口电器当然会亏本。”
“这不可能啊!”林振华觉得根本无法想象,谁不知道中国制造是物美价廉的代表,怎么可能国内的生产成本比国外的销售价还低呢?
“让我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林振华抱着头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劳动力成本,国内无疑是非常低的,这不需要去论证。事实上,在汉华实业公司的生产成本里,劳动力成本也是最小的一块。
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再就是原材料成本。在当时,中国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很弱,电风扇生产所需要的弹簧钢、硅钢片、漆包线、电子元件等,国内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这也是导致电风扇成本偏高的原因。
但原材料这个原因并不是最关键的,毕竟国外的电风扇厂商还要有利润,有其他一些支出,怎么可能销售价格比汉华公司的生产成本还高呢?
80元人民币,45美元,问题出在哪呢?
明白了!是汇率!
林振华的脑子突然清明起来,问题的关键已经被他抓住了。
说到底,中国产品成本高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汇率。按照官方牌价,一美元能够兑换元人民币,但事实上,一美元在美国能够买到的东西,是要多于元人民币在中国能够买到的东西的,尤其是体现在工业品的价格上。
把这件事倒过来想就很清楚了。汉华实业公司生产一台五叶风扇的成本是80元人民币,按的汇率,相当于47美元,按这个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就根本没有竞争力。但如果人民币贬值一半,降到人民币兑一美元,同样80元人民币的成本,就相当于24美元。
再如果把人民币汇率降到的低位上,那么80元的成本,只相当于不到10美元,这简直就是用白菜价来卖电风扇了,难怪到了21世纪之后,美国国会天天牙痒痒地逼着人民币升值。严重低估的人民币,对于美国厂商来说,实在是太坑爹了。
“坑爹的汇率啊。”林振华长叹一声。时下的汇率,坑的是中国厂商的爹啊。
“振华,你看这事怎么办?”熊立军问道。
林振华摇摇头:“我失算了,我居然没有想到现在的汇率这么高。我还指望着五叶风扇能够给我挣到大钱呢,现在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鸡肋啊。”
第146章风扇下线
林振华在上海经销处住了一夜,与熊立军谈了谈上海的销售问题。第二天,他带着郁闷的心情离开了上海,来到南京。他的郁闷,自然是因为前一天所谈到的五叶风扇售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林振华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汉华公司在南京也建立了一个经销处,经销处的经理是兰武峰。南京市场不如上海市场那样大,但兰武峰也知道,自己的营销能力不及熊立军,能够把南京市场拿下来已经是不错了。
南京经销处设在西康路上的一座两层小楼里,临近清凉山。小楼周围种着不少法国梧桐,看起来非常幽静的样子。走在这条路上,林振华的心情也觉得轻松了几分。
林振华到达经销处的时候,兰武峰还没有出门,见了林振华,他欢喜地喊道:“林哥,你来了。”
林振华点点头:“我去上海开模具,回来顺便过来看看你的摊子。”
兰武峰道:“对啊,我这个摊子开了半年时间了,林哥也没来看看。”
林振华呵呵笑道:“这里有你看着,我放心嘛。”
兰武峰拼命摇着头:“林哥太抬举我了,我做生意可真是不行。”
“你去年做得也不错嘛,卖出了1500台。过年的时候,你不是说今年能够完成2万台吗?”林振华说道。
“现在看来,有可能达到3万台了。”兰武峰说道。
林振华有些惊讶:“哦,这么几天工夫,你又谈下了一万台的销量?”
兰武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林哥,这可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我在南京招的一个小伙子,叫周卫阳的。他比我还大两岁,比我能干多了。这一段时间,就是他一直在跑,已经又谈下将近1万台的销量了。”
“哦,这可是人才啊。”林振华很感兴趣,“什么时候让我见见?”
兰武峰说道:“可惜了,不知道你要来,今天他去郊区了。林哥,我觉得这个周卫阳真的很不错,人品也很好,以后可以把南京经销处交给他管。”
林振华好奇地问道:“怎么,你不想干了?”
兰武峰迟疑地说道:“林哥,其实我一直想跟你说的,我还是想回南都去。你看,安雁在丰华,也没法请假出来。我在南京,一年到头,也就是春节的时候能回去一下。她也挺想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