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朝局之变(2/4)
为什么这么说?
孙承宗、李邦华、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全部都是东林党。
但皇帝将他们单独出来,塞进新的衙门里。
起初主要是勋贵们对他们有很大的意见,大臣们倒是不知不觉。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军在今年立大功,枢密院的威望暴涨,俨然已经影响了朝局的平衡,形成了一股新兴的、不容被忽视的力量。
尤其是这一次剿匪,功劳几乎全部是新军的,可以说,将以枢密院为首的新势力,推向了一个对立面。
所以,暴发这一次雪夜宫门事件,绝不是突然,而是权力之间的矛盾的一次暴发。
而在这次暴发中,朝中明显已经形成了三股势力。
一即原来的东林党,以韩爌、钱龙锡等人为首,如成基命、侯恂等人都是中间力量。
二即被东林党骂的所谓奸党。以周延儒、温体仁、王永光等人为代表,他们搞走了何如宠,李标等人,自然被东林党痛恨。
三即以孙承宗、李邦华为首的新派。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个力量,也就是所谓的新派,是从东林党分化出来的。
并且分化得非常成功。
为何会被成功分化出来?
导火索是雪夜宫门事件,但其实本质上是东林党极具攻击性,朝中又鱼目混珠,在利益出现巨大冲突之后,便有人煽风点火,将矛头指向了孙承宗。
对朝堂矛盾推波助澜,又在一群言官和喷子的极端情绪下,出现了一大批骂孙承宗和李邦华的人。
于是,终于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三派。
连以前和孙承宗关系比较密切的韩爌,也逐渐对其冷落起来。
其实,造成这种格局的,是人心,政治场的人心是敏感而脆弱的。
但推手却是皇帝无疑。
不过,朝局向来是复杂的。
被分化的何止孙承宗等人,曹于汴也是标准的东林党,现在却成了一个孤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