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紧急军报(2/3)
“医学,吴先生你给朕编写医学教材,顺道给国立北京大学多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人才。”
“臣知道了,臣倒是认识一些。”
“全部给朕引荐进来,把他们的医治之术全部着作成书,咱们总得给后人留一些有用的东西吧。”
“陛下圣明,臣领旨。”
崇祯转身往后面走去,几个人紧紧跟着皇帝的脚步。
穿过池塘的长廊,走到后面的雅堂,那里有一个刚修建起来的阁楼,就叫藏书阁。
这栋阁楼修的风格有唐宋时期的古朴简约风。
崇祯三步便踏入了阁楼的台阶,提起长长的裙摆,踩着金缕鞋,飞快进入了藏书阁里。
里面有各类书籍。
包括徐光启写的各类农业书籍。
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
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
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着作。
万历四十一年秋至四十六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
天启元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着作。
徐大人可是一位标准的实干家,并且将他在实践中的全部记录成了书。
只是他在历史上的着作《农政全书》到现在还没有完本,实际上到徐光启死,也没有写完,是他的学生陈子龙帮他修订完成的。
崇祯拿起两本《种棉花法》,递给徐霞客和吴有性,说道:“这是徐大人的着作,朕都看过了,就像这样,将咱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全部写下来,汇编成熟,大明需要这些。”
崇祯说的没错,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理论也可以指导再实践,双方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现在大明朝官方收录的都是儒家经典,还有一堆扭曲儒家思想的腐儒书籍。
只学那些东西会培养出一大堆迂腐的家伙,并且还会混进去大一堆的杠精。
徐光启和宋应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