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篇(3)(2/2)
此时,国际环境,对秦国来说是很好的。
齐国被五国诸侯联军打残,齐闵王被抽筋,死相凄惨。燕、赵两国的注意力,在齐国。魏国的注意力在宋国境内的齐军。韩国孱弱,不想惹事,关起门来发展。
秦国对战楚国,秦昭襄王有自信。毕竟,秦昭襄王继位都在和楚国对战,且胜多败少。秦昭襄王为了确保能打垮楚国,还做了一个举动:稳住赵国。
因此,战国时代有名的故事又诞生了:秦赵渑池之会。
秦国稳定赵国之后,着手加大对楚国的打击力度。秦昭襄王挑选的将领历经三朝的老将:司马错。
司马错是秦国有名的老将,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尤其是在秦惠文王时代,与严君、魏章、张仪并称为四大功臣。他最大的战功:灭巴蜀、平巴蜀、镇巴蜀,借助地里的优势,从东而出,多次伐楚。
司马错不愧是战场打磨出来的老将,战场经验丰富。利用蜀地优势,以舟顺江而下,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楚国没想到秦国会从蜀地出兵,两军交战,楚国输得很惨。司马错由水路,变成陆路,击败楚军,夺取楚国黔中郡。秦国的本土与巴蜀、汉中连成一片。
张仪愿用自己的老脑,换取黔中郡。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割黔中郡议和。直到今日,黔中郡被秦国攻破。
楚国战败,没有奋力还击,连战的勇气都没有,相反还做了一个屈辱的举动:割地求和。
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给秦国,以求和。
楚国这个举动,给秦国君臣一个信号:楚顷襄王无傲骨,不敢与秦国抗争。
因此,秦昭襄王决定加大对楚国的攻击,一战击溃楚国,削弱南方这个称霸数百年的老牌诸侯国。这一次,秦昭襄王动用了杀伤力很强的武器:白起。
秦昭襄王为什么会选择白起,有以下原因:
1、白起很能打,有显赫的军功:伊阙之战败韩魏、远征齐国、屡败赵国。
2、伐楚这个任务只有白起能胜任。
3、白起敢打,且要的兵力不多。
接下来,就来看看,白起三战楚国,是如何打垮南方称霸数百年的老牌诸侯国,打得楚顷襄王放弃了在楚悼王大力修建的郢都,历经楚声王、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五代人百年的经营,被迫向东迁都。
白起率八万将士以汉北上庸之地南下。上庸不仅居高临下,还有一条大河:汉水。白起从这里出兵,不用担心汉水天堑,大军南下。
白起作战路线,以及必经之地,且楚国的重镇,从北往南:邓、鄢、郢都。从几何地图上看,这三个地方,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驰援。
现在来介绍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邓,位居汉水之北;鄢,楚国的旧都;郢,楚国的国都。
因此,这三个地方,都有大量的楚军镇守。在楚国君臣看来,白起再能打,区区不足十万之兵,岂能撼动强大的楚国。白起有来无回,这是楚国君臣共同的判断。
白起不愧是这个时候最能打,且富有韬略的人。率军南下,与楚军开战,是不能一战而定。正面打不过,就要靠计谋取胜。白起的作战的策略:声东击西、直捣黄龙。
白起从汉水之南的上庸出兵,就能绕开邓、鄢,长驱直入抵达郢。楚国君臣误判形势,收拢优势兵力,决战秦军。谁曾想,白起虚晃一枪,攻打的真正的目标:邓。
邓地楚军,疲于奔命,再加上防卫松懈,主将指挥不利,被白起一战而破。邓的失守,对楚国的打击是相当大的。谁也没想到,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白起下一个攻击目标:鄢。
鄢,地势险固,又有大量楚军驻守。白起想了一个办法:水攻。
我在《君王篇之赵襄子篇》讲过,水攻是有技术含量的。它,不仅是挖条深沟,灌水进去,就完成作业了。水利工程,是相当复杂,没有点水准的人,是完不成这项伟大的工程项目。最主要的是白起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鄢的地势高。
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想要完成这项水利工程,可见难度是相当大。据说,这位水利工程家就是李冰(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35年)。
那么,白起是如何攻克难关,完成这项复杂的水利工程,水淹鄢都呢?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有困难,就怕没困难。有困难,就想办法去解决。白起想到了一个办法:掘土蓄水,以灌鄢都。
白起这个做法,打破了超出自然现象:水往高处流。
白起水灌鄢都,数十万楚国军民,流血漂橹,葬身鱼腹。楚国的别都鄢,就这样被攻破。据记载,现状很凄惨:军民十之bā • jiǔ,房屋被毁,一片泽国。方圆数十里,到处都是尸体,尸臭熏天,楚人为子嚎啕大哭。
白起携带军威,继续伐楚。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楚顷襄王吓得向东逃窜,退却到陈。
水灌鄢都、火烧夷陵、攻破郢都,楚人一蹶不振,国力大衰,皆恨白起。秦昭襄王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自此,白起之名,声震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面对山河残破、国都被毁、先王陵墓被毁,自沉江底,临死之前,还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
伐韩魏、远征齐、屡败赵、三伐楚,白起之路,又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