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凑数(2/2)
一般县试会根据目前县里或者周边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情况,需要你的集思广益去分析,当然也要用古人之言解答。
这是三场考试,到时候知县大人会亲自审卷。
县试只发放前二十人,这二十人便是由县承认的秀才了。”
赵富贵闻言,点了点头,内心不免暗喜,好像不是八股文,还好还好,真要是八股取士,光是引用故事论述,自己对这个时代一无所知,论述,别说论述,知不知道还是个问题。
“恩师,县试只能录取二十人为秀才吗。”
赵富贵疑惑问道。
唐治略微摇头,说道“名额少,每年一个县成百上千的人都在考试,之所以只录取二十名,那是因为一旦录取便是铁饭碗的功名,哪怕你去世依然都是这个雷打不动身份。
而一个县一年二十个秀才,一个郡呢,下辖几个县甚至十几个县,一年就是好几百个秀才,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个可怕数字。不控制名额,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赵富贵点了点头,很快便明白过来。
唐治一一介绍完毕后,便说道,“如今你无非是文言方面论述不一定会,这样吧,这两个月我每天抽三个时辰单独教你,即便亡羊补牢,也总比你交白卷好。”
赵富贵一个劲的点头,却见唐治看了看手上的笔记,便说道“这本笔记是我多年科考心得,你且拿观看,有不懂的再问我。”
赵富贵闻言,便口中称谢,在唐治示意下,便一起回到了学堂。
学堂内的人,大部分都是准备参加下一届乡试,或者是刚刚乡试结束的人。
唐治先是勉励了一番乡试过的人,很快便督促待考之人要努力学习。
便拿出书籍,开始教习如何吟诗作赋,如何以古人之言论述文章。
赵富贵听的极其认真,有不懂之处一一记下,以便自己抽空再请教。
很快上午的时光逐渐过去,吃完饭后的赵富贵,回到学堂内,顾不得和齐达等人打发时间,开始温习消化今天学的内容。
吟诗作赋,也许自己不会有短处,但自己脑中可是装了现代各种必备古诗古词,若是迫不得已也可以拿出来稍作修改,这样也能勉强过关。
唯一一个缺陷便是文言论述,要知道只看一句话,这句话出处,便要进行自己论述,对自己来说这方面有点难。
另外一个便是时政,时政,自己都不知道如今大楚王朝世界的政局情况,这也是一块短板。
看来得依靠齐家帮助了。
赵富贵无奈摇了摇头。温习过后,下午时间,唐治特地安排学堂自习,便带着赵富贵到在家小院,开始教习内容。
整整一下午,赵富贵越听越如醍醐灌顶,如同打开了新知识的大门一般。
时间依旧如此之快,赵富贵坐在齐达马车上,将自己参加县试事情告诉了齐达,齐达惊讶道“你去参加县试,那你准备好了吗。”
赵富贵摇了摇头,说道“时间很紧,我不知道如何补习,如今我需要你帮我个忙,很重要,可否以你的名义去帮我办。”
齐达望着赵富贵恳求的目光,也是不做他想,便答应了下来,在他看来,如今赵富贵准备的,也应该是自己明年需要准备的。
“说吧,你需要什么。”
赵富贵闻言,便说道“我需要你帮我搜集大楚王朝近些年的时政,还有当今朝廷情况。这些可以简介,最重要的是收集安平郡和泽元县这些年的时务。
若是可以,能帮我搞到一些县试历年考题和文章,那特别好。”
齐达惊慌的张开小嘴,不过还是说道“我去试试。”
赵富贵一把抱住齐达,大喊一声“好兄弟,苟富贵,勿相忘。”
齐达一脸嫌弃的推开。
于是当晚,齐达提出自己需要的东西,给齐氏,齐氏找来吴管家商议,吴管家只说了句知道了。
结果没过数日,两个大箱子直接抬进了齐达房中,齐达看见这么多书籍纸张,顿时头晕眼花,喊来隔壁的赵富贵,却见赵富贵一本本拿出翻阅。
便说了句“多谢。”
将两大箱子费力抬回房间。。。。。。
都是岁月如梭,时间过得还是极其快的。
随着整整两个月的时光过去,唐治也是教习完赵富贵后特批放假一月,耐心准备县试。
而赵富贵在齐府中,除了去学堂时间,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房内。
这让齐达又想打扰又不想打扰,无聊之时,也是带着看面前赵富贵收集的两大箱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