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1/2)
。
叶老太爷看着叶父,想了想,还是又说:“瑶哥儿的婚事,我自有打算,你出门在外给我管好自己的嘴,若是胡乱应承了什么,而耽搁了瑶哥儿的前程,我就把你逐出家门。”话说到最后,是前所未有的严厉。
“是,儿子知道。”叶父身形一抖,当即起身,应答下来。叶父虽然没什么本事,人也迂腐,但有一点好,就是在叶老太爷一年又一年的教导灌输下,很有自知之明,早在阿瑶越来越出色,越来越优秀时,他就知道,儿子的婚事,他插不上手。
所以如今听到也老太而已的话,倒也没什么不满,起身,恭敬的应答下来。
不但叶父这里被叶老太爷敲打了一遍,叶母那边也被叶老太太叮嘱了又叮嘱。
“这是哪家的道理,我的儿子,婚事还不能做主吗?”叶母忍不住低声嘀咕说道。
她的话声音虽然小,但却也被叶老太太听个正着,不过叶老太太却没有放在心上,瞥了一眼,只说:“你若是觉得你寻的妻子,比老爷找的更好,不怕将来得了瑶哥儿的怨怼,自是可以做主的。”她这个儿媳妇,虽在打理内宅上很有一手,不过见识到底短了一些,不过嘛,捏着她的七寸,其他都好说。
果然,听到叶老太太这话,叶母果然不说话了。
……
很快就到了新科进士授官时,按照惯例来说,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直接入翰林院,或是编纂或是编修,先熬上三年再说。而朝堂上未来的肱骨之臣,多半也都是从翰林院里走出来的,更有‘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至于其他二甲和三甲的进士们,若是家里没有点权势的话,想要入翰林,就只能从庶吉士做起,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进,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考核,即便是这样,人员也是有限的很。
所以新科进士,更多的还是被外派到全国各地为官。
有法子的自是能找个好地方,没法子的就只能听从派遣,或许这一走这辈子估计都不会再回来了。
“你再说一遍。”清宣帝目光带着不可置信的看着阿瑶,又问了一遍。
阿瑶却淡定的很,“请陛下恩准我外任。”
“朕能知道原因吗?”清宣帝饶有兴趣的开口问了一句。因为对阿瑶的印象真的是太过深刻的缘故,所以在吏部尚书过来回禀这次新科进士安排的情况时,他特意让宫人单独宣了阿瑶进宫,本来是想要问问他的近况的。
毕竟这可是难得的英才,更重要的是年少,这就意味着他将来大有可为,比那些三四十的进士,更有潜力。
阿瑶直言回答说:“自是为了体验民间一应事务,为臣子者,若是连这些俗物都不懂,那不就是纸上谈兵,与民与国都不利。我虽年纪小,但这点道理还是懂得,所以恳请陛下恩准我外任。”
听到这话,清宣帝心中有些感叹,他果真是没看错,只需好生的打磨,将来必定是国之栋梁。
只是看着眉宇间还带着些许稚气的阿瑶,还是又问了一句:“外任清苦,你可受得了?“语气顿了顿,又说:”若是留在京中的话,翰林院和宫中侍讲可都随你挑选?”
虽说翰林院清贵,能增加日后为官的底蕴,而宫中侍讲的话,不但职务轻松,还能常在殿前行走,给皇上留下印象,可是人人羡慕的位子。
不过这些都不是阿瑶所求,微微弯腰,拱手一揖,声音清朗而坚定:“是,绝不悔。”
阿瑶做为才十六岁的状元,还是六元及第,早就有不少人盯着他的去处?不过不少人的心里其实有了定数,多半都是翰林院,毕竟这都已经是常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