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1/2)
过他的口说给其他大臣,让其他大臣主动提出这点,只是后来又因公主与自己的话,宣和帝变了对达奚郡的处置,但是初衷怕还没变。
怪不得长公主会问了一句,“师傅,父皇此举为何意。”
这句并不是公主的疑惑,而是公主的提醒,自己竟还没有一个髻年女童看得清,又觉得惭愧,枉平日里还觉得自己敏透,如今看来……
“夫君以后小心就是。”王氏柔声说道,“公主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实属不易,着实让人心疼。”
昌平长公主得宠不仅因为出身,更是因为她摸准了宣和帝的性情,小心翼翼讨好,才有了今日的荣耀。
王氏想到自己的女儿,还在自己怀里撒娇不知事的样子,叹了口气,慧极必伤……有的时候,太明白了也不是好事,只希望公主能想开一些才是。
王光鉴点了
下头,“今晚我不在府里用饭了,你与母亲说一声。”
“好,我这就叫人给夫君备轿。”王氏说道。
王光鉴应了一声后,就回屋更衣了,自此事后,王光鉴做事越发谨慎了起来,宣和帝心喜其懂圣意,不骄不躁,使其官途大顺,不得不说其福运甚佳。
其实王光鉴也是好人有好报,若不是他平日诸多教导,萧元敏一直记在心中也不会多嘴提那一句,王氏更不会产生疑问,也没了今日这些,更不会使得他入了宣和帝的眼。
果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宣和帝对太子启蒙之事格外重视,只是启蒙而已,就选了老臣与鸿儒,这次大臣到没说什么,毕竟“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
大臣对太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视,“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教育与左右。”
所以宣和帝不仅开始挑选太子以后的师傅,还注重太子伴读的挑选,宣和帝把家里有年岁差不多儿子的臣子看了一遍,最终定下几人,他并不愿选太多,只是让这几家人把孩子带进宫,亲自考校了一番,才定了兵部尚书慕容照之孙,大了萧玉祚五岁的慕容熙。
慕容熙脸上还带着稚气,但是举手投足间已有几分文雅,长相极好,应对从容,就算见了宣和帝也没露出丝毫窘迫。
更重要的是慕容熙能文能武,宣和帝特命其与宫中侍卫对练,虽然落败,却可见不凡。
如此下来,宣和帝对慕容熙更加满意,起码太子遇到危险,这人还能保护一二。
好生嘱咐了一番,又赐了东西给几个孩子,其中慕容熙所得最是贵重,宣和帝虽没明说,可是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
其他臣子恭喜慕容照的时候难免说几句酸话,可是慕容照平时会为人,所以大多还是真心祝福的,最多感叹自己的儿孙不如人。
只是慕容家却没有那么多的喜气,要知道慕容熙是嫡长孙,慕容家的富贵也不需要通过此途径,可皇帝看上你是你的福气,哪里容的了慕容家说个不字。
隐藏实力假装无能更是不行,若是让宣和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也会耽误长孙前程。
慕容照摸了摸孙子的头,“怕是过两年才会让你入宫,到时要处处小心才是。”
“孙儿明白。”
“别以为陛下看重你,你就可以轻慢了功课,要更加努力才是,不要辜负了陛下一番心意。”慕容照交代道,慕容熙的父母在外当官,慕容熙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他们祖孙感情极好。
“祖
父放心,孙儿以后还要出去打仗呢,自然不会放松自己。”慕容熙脸上带着自信,“能陪伴太子读书,是孙儿的荣幸,孙儿定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慕容照点点头,“好,好,好。”连说了三个好字,可见对孙子的满意,“你知道就好,只是宫中礼节繁杂,你虽有所学,到底不精,这几日我会找人来教你,你要用心,知道吗?”
“孙儿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