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报纸的成本问题(3/4)
之后两人就一起来到位于书院一角的渭水学报办公室,把传记交给他们,让他们用尽快的速度印刷。
对于这份传记,报社成员自然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专注去处理,生怕哪里出错把自己给撩进去了。
工作交代下去之后,两人开始参观报社。主要是岳山参观,王绩介绍。
“按照你的建议报社分为编辑组,专门负责审阅来稿或者向专人约稿。通过他们的审核后会进入校对组,审查里面有没有错字乱句和敏感违规信息。”
“通过校对后就是排版……排好版之后在把样本送到印刷作坊进行印刷……最后通过我们的渠道运送到大唐各地。”
“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经常出错,经过几期磨合后总算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现在总算步入了正轨,让我也省心了不少。”
岳山赞道:“无功兄受累了。”
王绩笑道:“这种累我甘之若饴。”
当年他在官场混的不如意准备辞职隐居,被裴矩邀请参加大字典编撰,从而结识了岳山。然后半推半就当了龙首山书院的院正,替他打理书院。
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居然开启了自己的第二生。
以前别人提起他的时候总会来一句:这位是大儒王通的胞弟。虽然他以兄长为荣,但老是被人这么说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想改变这种情况太难了,他兄长就是一座高山,不只是他有人的山,而是竖立在整个时代所有文人面前的山。别说超越,望其项背都很难。
王绩有自知之明,他这辈子都别想摆脱‘王通胞弟’这个标签。
然而人生最大的精彩就来自于各种惊喜和意外,就在谁都想不到的情况下,他稍稍追上了一些兄长的步伐。
这都要归功于岳山和渭水书院。
岳山新学的提出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受此启发完成了《周易注》和《老庄注解》两部书,都成为新学的核心典籍。
他个人的地位也从一位名师大儒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别人提起他再也不会冠以他是谁谁谁的什么人的头衔,他就是他自己。就算提起他兄长王通,也会把两人并列,说一句‘贤昆仲皆为当世大儒’。
而书院也已经成为他宣扬自己学问,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地方。看着书院一天天壮大,他打心眼里觉得开心。
所以他才说做这一切他甘之若饴。
岳山也明白他的想法,所以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在继续客气什么。
“印刷采用的还是蜡印吗?”
“不是,蜡纸寿命有限,小批量印刷蜡印非常方便合适,大量印刷就不行了,光刻蜡纸就能把人累死。现在用的都是雕版。”
“报纸一般只印刷一期,雕版用一次基本就用不到了,太浪费了。”
“我也知道,但没有办法啊。超过万份雕版印刷的效率就远远搞过蜡印,现在一期能卖五六万份,勉强能保住本钱。”
“保住本钱?呵呵……”岳山摇头失笑:“你这是没把运输成本算进去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