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叛乱和移民(2/4)
“难道不是吗?”
“自然不是,朝廷会一一甄别的。造反者按律处置,被裹挟的百姓遣返原籍着当地官府监管教育。”房玄龄解释道。
“呃……”岳山那叫一个囧,穿越以来就没这么丢人过。
“哈哈……岳候一片仁心还是很让某佩服的。”房玄龄笑着打趣道。
“哈哈……”众人也跟着大笑起来,连李世民都失声笑了出来。
笑了一会儿,张鸿再次开口道:“不过这些被裹挟的百姓的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
“郑县隐户太多,如果全部落户在当地恐怕永业田不够分。且他们毕竟参加过谋反,聚在一起也是隐患,不若趁此机会把他分散安置。”
众人纷纷点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把一群参与过造反的人安置在关中大家都不放心,分散迁出去才是最好的。
正所谓故土难离,平时想把这些人迁走千难万难。但现在他们参与了造反,朝廷不杀他们就已经不错了,没人敢反对迁徙。
李世民点点头道:“张尚书乃老成持重之言,那么把这些人安置在哪里合适呢?”
众人开始商量,虽然每个人说的地点不同,但大致方向就两个。
一是北方边疆,朝廷刚刚从dōng • tū厥手里夺回大片土地,正需要补充人口。二是岭南,迁徙更多的中原人过去朝廷的统治才能更加长久稳固。
这些人越商量越超纲,很快就从郑县叛军聊到了全国的隐户上面去了。
全国的隐户更多,户部给出的数据在两百万到三百万户之间。
这可不是胡诌而是有依据的,隋炀帝时期在籍户册为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余万人。到武德年间只有两百多万户,一千万人出头,差不多少了三千五百万人。
从隋炀帝末期到李渊建立大唐打败各路诸侯,中间只有十来年时间。十来年死三千五百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这可能吗?
那些人去哪了?
因为战乱成为了隐户。
唐朝建立到现在都没有请查过人口,户籍册是地方衙门上报多少就算多少。
大唐给在籍百姓分永业田,隐户是没资格享受的,他们只能给别人家当佃户。而使用佃户最多的就是世家豪强,可以说一大半隐户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搞人口普查和清丈土地的时候,朝廷提前把边军调入国内的原因,害怕世家豪强造反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些被清查出来的隐户怎么办。
就地入籍分配土地?
不现实,中原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分,或者说朝廷手中的土地不够。除非把所有世家豪强给灭掉,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百姓。
这不现实。
入籍却不给分田百姓们会不愿意的,因为入籍之后就要缴纳赋税,不给田光让纳税这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口稠密之地的隐户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入籍。至于百姓们愿不愿意……朝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同意。
很快,一场为了平叛而召开的会议,话题就变成了未来五年人口迁徙计划。
利用这次人口普查的机会把中原尤其是山东、河北、河南人口稠密地区的隐户迁徙到别处去。
一来缓解这些地方的人口压力;二来迁入地也能因此得到发展;三来这三地世家豪强的力量雄厚,通过这个机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力量。
迁入地主要有两处,北方和岭南,顺序为先北后南。毕竟此时大唐的经济中心和战略重心都在北方,南方没有强敌可以慢慢来。
刚刚才出了一次丑的岳山老实的坐在椅子上没有说话,但李世民却不想就这么想过他,戏谑的道:
“翠岚,你有何高见?快来说说。”
岳山尴尬的笑了一下,然后正色道:“关于迁入地,我和诸位确实有小小的分歧。”
李世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真有不同意见,说道:“分歧在何处?”
其他人也收起笑容,认真倾听。
玩笑归玩笑,岳山的意见他们还是非常重视的。
岳山道:“我认为不应当这么着急大规模往岭南迁徙人口。”
身为岭南大开发的提出者,却反对大规模往这里移民,众人都非常惊讶。
不等别人发问,岳山解释道:“南北方的气候和环境差别太大。北方气候干燥、多旱地……又经过数千年的开发较为适宜人类居住,不论是哪里的人,到北方都能很快适应。”
“但南方不同,尤其是岭南,河流密布、植被丰富,气候潮湿炎热……瘴气、血吸虫、各种毒虫猛兽横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