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师徒传承(2/3)
这种模式可以说完全改变了原本的师徒关系,师就真的变成了授道解惑之人,而不再具备‘父’的责任。
从此把师父变成了老师。
这种改变自然是难以被接受的,不出所料被人提出了质疑。
“清水侯,非是老夫不敬你只是此法有悖常理,如若真按照此法来,那又将致先生于何地?”刘德耿严肃的道。
其他人大多都表示支持,只有少数人不动声色。
对于他的顾虑岳山也能理解,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代人的师徒关系。很多人都说那哪是师徒,简直就是奴隶。
其实不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而是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古代是限制人口流动的,加上交流不便,人的生活圈子很小。一个说书的艺人,他的听众可能就是这座城市某个角落的一小群人。
如果这个说书人收了徒弟,那他就要负责到底,不光要教说书还要给他找个说书的地方。如果找不到,那就必须把自己的地盘分给他一部分。
这一点都不夸张,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岳山去西部边疆旅游,那里的部分剃头师傅还保留着这种传统。
师父收了徒弟教导一年,然后要么把小铺子传给徒弟自己另外找个地儿开一家新的,要么在别处给徒弟开个新的剃头铺子。
当时岳山还很惊讶,居然有这种好事儿?
后来才了解到,这个徒弟逢年过节要给师傅孝敬。如果师傅遇到困难要提供帮助,甚至师傅没有后人还要负责养老送终的。
因为他给了你吃饭的手艺。
所以师父才叫师父。师父的父是父亲的父,而不是后世开车师傅的那个傅。这里面牵扯到的是生存问题。
读书人之间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要遵守这种规矩。在唐朝及之前,学问都是家传的,是确保家族传承不息的根本。
把学问传给徒弟,就相当于是把家族传承的根本分给别人一份,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