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知所措(2/4)
因为,他和赵桓的态度一样的不知所措:“你们倒是定个主张啊!”
宣和七年十二月七日,汴京皇城内的福宁宫内,赵佶呆呆地面对书桌前的墙壁,凝视着那幅《清明上河图》,久久不能离开视线。
这是翰林书画院的供奉张择端穷尽一生心血绘制的佳作,必将永垂青史。后世想要超越他的杰作,很难啦。可他赵佶这一生的杰作,就要被他蛮夷之地践踏得一钱不值了!
因为最近一连串来自金国的情报显示,金国对大宋的贪婪已经不可逆转了。再加上金兀术这次对童贯的无端羞辱,更让赵佶深信,金国的南下已经箭在弦上,大宋危在旦夕。
而他赵佶却还在爱惜羽毛,他真的不愿成为一个失败者。那么,他赵佶也该准备放出他最后的大招:找到一个“背锅侠”才对。
很显然,自古以来都是“父债子偿”。所以,太子赵桓就是那个最合适的“背锅侠”。
表面上看,宣和五年,童贯收复汉人丢近两百年的燕京故土,是大宋立国以来的不世之功,但赵佶也知道,这次北伐彻底暴露了大宋在军政方面的各种无能、衰弱。
甚至因此引来金人的轻视和窥探。此后他都在忙着各种补救,甚至连海州办特区这样的大招都放了出来。安兆铭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海州特区的兴旺,比他预期的都要好。
但是,还要时间啊!赵佶万万没有想到,大宋这么快就招来了豺狼的贪婪。这才三年啊!再给三年时间,大宋就什么都不怕了。可如今这大宋,却要面临亡国的危险。
“唉!”赵佶深深叹了口气。悔不该狐疑不定啊,当时就该给安兆铭更多权力才对。
宫门外传来一阵轻盈的脚步声,赵佶抬起头,见是郑皇后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郑皇后正要行礼,却被赵佶拦住了。
“官家御体可有不适?”郑皇后看到赵佶脸色蜡黄,神色萎靡不振。不禁心中着急不安起来。然而赵佶面对皇后的关问,一时竟不知要如何回答。
“官家为国事操劳,尤其须要保重御体。这些内侍,如今却越发对官家身体不上心了!”郑皇后不禁更加情急,狠狠瞪了守在门外的梁方平一眼,心生惋惜。
昔日内侍杨戬、李彦都是对官家忠贞不二的人物。可惜杨戬生病去了,李彦却被莫名其妙地诛杀,说他如何如何蒙蔽官家?简直岂有此理。
如今的内侍梁方平,此前也是很得官家信赖。但是派他去河北剿匪,他就把河北搅和的一团乱麻。如今回到宫中,也不知道体恤官家的身体,倒更像一根木头似地杵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