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庭参之礼(1/4)
第171章庭参之礼
王氏能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安宁的来历,理出安宁和安尧臣的大体关系,只能说,这个女人的心机实在太厉害了。甚至柔福帝姬,也很难说她稳胜王氏一筹。
但是安宁却没有秦桧担心的那些屁事。无论如何,勾结赵构吃早饭,或者一怒斩杀赵佶,都不能改变时局的危殆。如果管用,安宁早就这么干了,也不劳他秦桧惦记。
他之所以照顾一下安尧臣,只是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补偿心理。为他们真正的安氏家族,多留下一些从政的出路。再说安尧臣,也的确是个忠良人物,保护一下都是应该的。
无论如何,安尧臣以一介布衣之身,却能心系国家,胸怀天下。不说他的见识如何,大宋的读书人bā • jiǔ都是这个样子,安尧臣也只是无意间在族弟安宁的伤口撒盐而已。
但他却是在求名之余,还要一心为大宋文华社稷安危着想,为天下赤子着想。这种置自身生死于不顾,敢在谏臣言官“朝奏夕贬”的形势下上书,足见其忠。
明知朝中奸邪之辈权倾朝野,他还是无所畏惧,足见其勇。如此忠勇之士,又是自己“族兄”的身份。安宁无论如何也劈不出那一刀的,那就发往海州历练好了。
管他乐不乐意的,赵佶才不会为这样一个喜欢忠言逆耳的布衣小吏张目呢。
安宁如今,更不是秦桧和妻子王氏以为的那样运筹帷握。还运筹帷握呢?在他眼里,自己这段时间以来,都在一连串的失败中渡过,简直度日如年。
他如今的焦灼烦躁,也每每溢于言表。一言不合就要拔刀相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若非武松的武功实在高强得不像话,真的难说他会不会伤害到武松。
两年多筹划,从斩杀张觉起,就是为了延迟金国入侵,为海州的军备争取时间。眼看大功告成时,却发生了赵佶招降辽国末帝的事情。
那手诏,白纸黑字地被他金国拿去了。
早知如此,当时干脆就一心一意在海州加快建设好了!安宁慨叹。三年时间啊,就这样浪费在大宋的朝堂内外了。
这大宋,却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堤坝朽烂,到处都在跑冒滴漏。一个不小心,甚至连自己都要被卷埋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