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西北狼烟 第75章 朝堂试剑(3/3)
此处门楼高大雄伟,五间开阔,足有三层之高,飞檐挑角,雕梁画栋,贵气逼人。眼见着已是巳时三刻,大门大开,等候已久的一众人呼啦一声,抢着冲了进去。
正对大门,悬挂着一副牌匾,写着四个字:大宋钱庄。随着进来的人增多,不少人都注意到牌匾的落款,因为这幅横轴用印大是不同,竟是盖在了文字的上方正中。
“大宋受命之宝。”有人认出印鉴篆文,念出声来。
“御笔,竟是官家御笔。”旁边有人惊叫。
惊叫传开,整个大厅似乎静了一下。下一刻,纷纷对着牌匾躬身行礼。更有平头百姓,惊慌之下,噗通跪倒,咚咚磕头。
金旭三十多岁,高鼻深目,戴着璞头,穿着长衫,温文尔雅。他是一赐乐业人的拉比,亲自推荐给皇帝的人选,是一赐乐业人精心培养的精英。担任大宋钱庄首任总管事。
金旭确实深谙经营之道,将钱庄装饰的富丽堂皇。再有钱的人到这里,都觉得低人一等。皇帝赵祯御笔题字,被金旭制成了牌匾,供在待客的大堂正中。甭管是谁进来,先得冲着牌匾躬身行礼,还没谈事呢,先矮了三分。
赶着来存钱的人,超出了金旭的心理预期。心里对小殿下越发崇敬,他实难想象,一个五岁孩子竟有如此智慧。那些神奇的理念,让他大开眼界。彷如拨云见雾,看到了新的世界。
让他这个号称被上帝亲吻过的一赐乐业人,头一次有了深深的挫败感。捋了一把胡须,金旭收回看向窗外的视线,走到书案后坐下。
房中还有一人,当朝三司使叶清臣。
皇帝赵祯采纳了晏殊的建议,分出了一大部分股权,让利给各方势力,以减少成立钱庄面对的阻力。
总出资两千万贯。三司占三成;以曹家、高家为代表的勋贵,占两成;一赐乐业人占一成;剩下四成归皇家所有。
钱庄由一赐乐业人全权经营管理,朝廷不得插手。
三司拿不出钱入股,又不愿意放弃赚钱的机会。政事堂宰执们纠结多日,终于下定了决心,以明年赋税抵押,向钱庄借贷一千万贯。除去出资,还剩下四百万贯。
叶清臣很忙,几乎脚不沾地。新税法已经得到皇帝批复,将实物征收,全部折成现钱缴纳。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无比。
缴纳的税率,计算的方法,折现的标准,收取的程序,一样样,都需要制定出新的规则,然后向全国各路推行。
一旦推行,反对的声音必定接踵而来。但国家财计艰难,入不敷出。军费、官俸,就是两座大山,压得三司使要上吊。纵有反对,政事堂也要毫不手软的打压下去。
改革税法,势在必行。只能来一场碰撞了,政事堂下了狠心。
“叶相公,请在此处签字画押。”金旭打断了叶清臣的沉思。
叶清臣今日是来办借贷的。这份契书上,必须有他的签字画押,才能生效。连着签了几份契书,三司衙门成了钱庄的东家之一。借贷一千万贯,到手四百万贯。不过,也足以缓解三司的窘迫了。
楼下忽然又哄乱起来。叶清臣从窗户看出去,却是又来了一群和尚,竟带来六七辆马车,车上装载的全是铜钱。略略一估,足有三十多万贯。三司使都想骂人,和尚都这么有钱。
东京城百姓存钱踊跃,因为都知道,钱庄是打虎殿下开的。于飞虽小,但是很受东京百姓喜爱,被亲切称为打虎殿下。老百姓的道理很简单,除了打虎殿下,谁家存钱给利息?
原有的无数钱庄,没人敢起头架秧子。不见皇帝的御笔么?就在大堂里供着呢。况且,三司衙门、京中勋贵都是钱庄的东家,这得多硬的脑袋,才敢往门上撞?要么效仿,要么关门。
大宋钱庄顺利的开起来,自然要归功于让利。有钱大家赚,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几日,蒋堂上书乞骸骨。皇帝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