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125

分节阅读 125(2/2)

目录

德者,性之端也(1)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2);乐者,德之华也(3);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4)。足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5)。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象》。②端:正。(3)华:光华。(4)气:同“器”。(5)英华:光华。这里指美好的神采。

【译文】

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声音,舞表演内心姿态、侍、歌、舞都源本于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彩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乐才不可能伪装出来。

【读解】

表现在表面上的东西,有可能是内在根源的真买反映,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掩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现象。比如言语,完全可以不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花言巧语,言东指西言不由衷,故作姿态,也可以沉默不语,言行不一,所以古人说“言为心声”,这话是不可尽信的。比较谨慎的态度是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自己多一个心眼儿,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音乐与内心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音乐就是内心的镜子内心的回音壁。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不大可能伪装出来。

一般来说是这样。但是,是不是同言语一样,也有不表达内心的时候呢?其实“为赋新曲强作愁”的情形也确有发生。在所谓的“流行音乐”中太多了。明明活得有滋有味.偏要做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愁容;明明是昨日黄花的丰老徐娘,偏要做出天真少女模样;明明是拼命追名逐利之徒,偏偏要贴上满不在乎的潇洒标签。所以,现在听乐,也得多一个心眼儿。

------------------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原文】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3),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4),磬以立辨⑤,辨以致死(6)。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7)。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8),滥以立会(9),会以聚众。君于听竿、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10)。鼓鼙之声讙(11),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12),彼亦有所合之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魏文侯》。②铿(keng):钟的声响。③横:指气势充沛。(4)磬:同“硁”(keng),击石的声音。(5)辨:指节义分明。(6)致死:献身。(7)封疆:边疆。(8)滥:聚合。(9)会:汇集。(10)畜聚:聚集。(11)鼙(pi):小鼓。讙(huan):喧闹。(12)铿锵:这里指乐器的声音。

【译文】

钟声响起声铿铿,铿铿声可以表示号令,对令产可以使人气势勃发,气势可以激起勇气。君子听到钟声,会想起武将。石磬响起声硁硁,硁硁声可以表示节义分明,节义分明可以使人献身君子听到琴瑟声音,会想起为保卫疆土献身的臣下。丝弦声响起声悲哀,悲哀之声可以使人正直,正直可以使人充满志气。君子听到琴瑟的声音,会想起有志气的巨下。竹管乐可以发出多种声音多种声音可以表示聚合,聚合则能使众人集聚、君子听到竿、笙、萧、管的声音,会想起能集聚民众的下臣。鼓鼙声响起很喧腾,喧鼙的声音年可以使人激动,激动可以促使民众前进。君子听到鼓钦的;

会想起统率民众的臣下。君子听音乐,不止是听音乐的铿锵之声,而是要从其中生发出联想和共鸣。

【读解】

看来君子大人和小民百姓听音乐也会有所不同。小民百姓心里想着的是油盐柴米,听音乐就是听个高兴,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乐声停止也就停止了。君子大人就不同了,他们心里装着国家大事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时时刻刻想着做一个高尚的人,所以听到音乐就会与统治、政治、道德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个说法不错,听音乐的确需要有修养,有训练有素的耳朵和大脑。君子大人们和小民百姓的差别,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君子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而百姓却没有。所以,对君子有意义的音乐,对百姓却显示不出意义来。

再有一层,能从音乐中听出什么来,还取决于听者的生活经历、阅历和所思所想。君子们同百姓相比,可以读书识理,可以周游列国,可以出入朝廷,经历、阅历和所思所想自然比小民百姓丰富得多,从音乐中听出的东西也要多得多。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音乐欣赏,同样也适用于其它艺术的欣赏。欣赏者是站在自己的专业修养水平和生活阅历的起点上来进行欣赏活动的,而且要受这个起点的局限,使欣赏带上个人色彩。

------------------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②。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5)。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zé • mín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6),无难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化》。②斯须:片刻,须臾。③致:详审。①子:同“慈”,慈爱、谅:诚信。⑤易慢:轻优怠慢。(6)错:同“措”。

【译文】

君子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和诚信之心,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天虽然安宁就能持久,持久则能成自然,自然就可达到神的境界。天亘然不言不语,却可使人相信;神虽然不怒不愠,却让人感到威严。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奸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

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端正人的外表的。乐使人极其平和,礼使人极其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这样的气色表情就不会同他争斗,看到这样的仪表举止就不会产生轻佻怠慢的念头。因此,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心,人们就不会不顺从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